為規范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單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防備和處置管理規定》的有關規定,我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實施細則》,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九日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實施細則 第一條 為規范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單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防備和應急處置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 本細則適用于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的單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的專項驗收工作。 本細則所稱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是指船舶污染監視監測能力、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理能力以及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等。 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的單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應當與其所從事的船舶進出港口、靠泊,貨物裝卸、過駁,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活動所面臨的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風險相適應。 第三條 海事管理機構依據管理職責對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是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工作的主管機關,具體負責組織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及其他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或核準的新建、改建或擴建建設項目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工作。 直屬海事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以及《規定》實施前已投入生產、營運的現有的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的單位(以下簡稱現有單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工作。 以上負責專項驗收工作的海事管理機構統稱為專項驗收機構。 第四條 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的單位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和標準,具備相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并按照本細則的要求通過海事管理機構的專項驗收,未通過驗收的不得從事船舶靠泊、裝卸、過駁作業或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 第五條 對于申請專項驗收的單位,有關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應當配合專項驗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申請專項驗收的單位提供的有關資料應當真實、有效。 第六條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工作,應當做到公正、科學和規范。 第七條 新建、改建或擴建的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船舶修造、打撈、拆解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單位、建設單位應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委托符合本細則要求的評估單位,按照交通運輸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有關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規范、標準,對其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進行評估,提出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建設需求,并提交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 現有單位應當在申請專項驗收前,按照前款要求開展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 第八條 新建、改建或擴建的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船舶修造、打撈、拆解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單位、建設單位應當在設計、施工和竣工驗收階段,根據國家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有關規范和標準,將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設施、設備和器材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第九條 同一港口或者同一港區、作業區的碼頭可以自愿建立聯防機制,實現應急設備資源的優化、整合和統一調配使用。 建立聯防機制的同一港口或者同一港區、作業區的碼頭應當委托符合本細則要求的評估單位對聯防區域內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進行評估,其整體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不得因建立聯防機制而減弱。 聯防機制的建立不解除同一港口或者同一港區、作業區的碼頭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第十條 從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的單位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有環境評價或安全評價等相關資質; (二)能夠獨立完成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 (三)具有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所需的船舶污染物漂移預測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管理制度; (五)具有至少三名以上具備風險評估資質的高級技術人員。 第十一條 海事管理機構對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單位實施年度備案公布制度。 擬從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的單位,應于每年10月底前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提交符合本實施細則第十條要求的材料。對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備案公布的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的單位,還應提交本年度評估工作開展情況的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每年年底集中對申請的單位進行審查確認,將符合本實施細則要求的單位進行上網公示,并根據公示情況備案公布。 第十二條 評估單位采集的數據資料應當真實有效,報告結論可信,具有追溯性,并符合相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 評估報告應當至少包括現狀分析、風險識別和預測、降低風險對策、應急能力評價和建設需求、評價結論和建議等內容。 第十三條 評估報告應經過專項驗收機構組織的專家評審。申請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向專項驗收機構提交評審申請書及評估報告。 建立聯防機制的同一港口或者同一港區、作業區的碼頭申請對區域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報告評審的,還應提交聯防協議。 第十四條 專家評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項目是否符合國家和當地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建設規劃的要求; (二)通航密度,助航設施、錨地、碼頭靠泊等級、船舶噸位、作業種類和作業限量等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分析; (三)船舶污染物對作業水域、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濱風景名勝區、重要漁業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海域的風險分析; (四)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與船舶及其相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風險的適應性分析; (五)污染防治管理人員及作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情況。 專項驗收機構應當邀請港口、環保、設計等單位參加評審。被驗收單位、有關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應當按照專家評審意見修改工程可行性報告,專項驗收機構應當對修改后的工程可行性報告出具批復意見。 第十五條 新建、改建或擴建的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的單位在工程可行性報告、設計和施工中,以及從事上述作業活動的現有單位在調整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建設中,應當根據專項驗收機構的批復意見落實相關措施。 第十六條 申請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已經按照交通運輸部的要求制定并實施有關安全營運和防治污染管理制度; (二)已經按照交通運輸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頒布的有關技術規范和標準配備相應的防治船舶污染設備和器材,并完成主要防治船舶污染設備和器材的調試工作; (三)提供配備的防治船舶污染設備和器材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要求并能夠正常運行的說明材料; (四)已經完成專項驗收申請報告,有關資料齊全。 第十七條 申請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向負責受理的海事管理機構提出專項驗收申請,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專項驗收申請書; (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與能力評估報告、批復意見及落實情況的說明; (三)配備的船舶、設施、設備和器材的種類、規格、數量等明細清單、相關證書和證明; (四)安全營運和防治污染管理制度; (五)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預案; (六)防治污染管理人員、作業人員名單及培訓合格證明。 建立聯防機制的同一港口或者同一港區、作業區的碼頭申請專項驗收的,除提交前款規定的材料外,還應當提交聯防協議和聯防組織整體應急預案。 第十八條 專項驗收機構受理專項驗收申請后,應當對申請專項驗收的單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進行全面檢查,對其是否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要求做出評價。 第十九條 對經檢查和評價符合條件的,專項驗收機構應當在《規定》第十五條規定的時限內做出是否通過專項驗收的決定。 專項驗收合格的,頒發《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證書》;專項驗收不合格的,申請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按照專項驗收機構提出的處理意見進行限期整改,并應當按照本細則的規定重新提出專項驗收申請。 專項驗收機構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的名單。 建立聯防機制的同一港口或者同一港區、作業區的碼頭申請專項驗收且驗收合格的,專項驗收機構應當向各碼頭單位分別頒發《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證書》。 第二十條 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定期對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設施、設備和器材進行檢查、維護和保養,并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可以將船舶污染應急設施、設備和器材的維護、管理和使用委托具備資質的專業船舶污染清除單位承擔。 第二十一條 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做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活動的記錄,包括安全營運和防治污染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應急預案的演練、啟動和修訂情況,設施、設備和器材的維護保養情況,人員配備及培訓情況。 第二十二條 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在發證周年日前一個月對符合《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的情況進行自查,并向專項驗收機構提交自查報告。 第二十三條 專項驗收機構應當在收到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的自查報告后,對其是否符合《規定》第十二條的要求進行檢查審核。對符合要求的,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證書》上予以簽注;對不符合要求的,出具限期整改通知書;對逾期未予整改的,專項驗收機構可撤銷其《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專項驗收證書》。 第二十四條 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對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能力和活動的監督檢查,發現有違反本細則的行為,海事管理機構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進行處罰,或者采取行政強制措施。 海事管理機構實施監督檢查時,通過專項驗收的單位應當予以協助和配合,不得拒絕、妨礙或阻撓。 第二十五條 海事管理機構如發現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備案公布的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的單位,不再符合本實施細則第十條要求或者在評估中弄虛作假的,應當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撤消備案。 第二十六條 海事管理機構人員如違反本實施細則,或者徇私舞弊、玩忽職守以及濫用職權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作出處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第二十七條 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
2015-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
2015-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實施辦法(2013)
2013-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2011-10-2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政治決議
2008-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1993)
1993-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1984-09-2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1993-07-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守則
1993-07-02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1995-10-30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具體產生辦法
1999-04-10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2006-06-29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2016修訂)
2016-02-06護士條例(2020修正)
2020-03-27民用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機關團體建設樓堂館所管理條例
2017-10-05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
2015-08-18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實施辦法
2014-03-10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14)
2013-12-11國防交通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1970-01-01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
2013-08-28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
201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