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內容提要」隨著刑法第20條第3款的頒布,刑法的中立立場日趨動搖,更有護短之嫌,特別是第2款對防衛過當行為規制不力,加之第3款對防衛權的張揚,犯罪人的合法權益被塵封乃至在立法、司法中漠視,這種對法意的誤讀不僅給犯罪人帶來切膚之痛,也褻瀆了刑法的權威。在崇尚人權的時代,我們的刑法再也不能視若無睹了。本文對刑法的正當防衛制度進行解讀和重構,提出逆防衛理論以確保犯罪人合法權益。「關鍵詞」逆防衛/犯罪人/防衛人/合法權益/不法侵害「正文」引言逆防衛是指犯罪人(注:此處以及下文的“犯罪人”如無特別說明與“不法侵害人”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為免受來自于防衛人正在進行的不當防衛的侵害,在必要限度內所實施的防衛行為。近年來,學界對正當防衛的討論已告一段落,特別是對如何完善及優化受害人的正當防衛權投入了較多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對于侵害者合法權益在不當防衛(即防衛過當及防衛不適時)威脅下可能受到的侵犯卻是冷漠的。學界如此,司法界更是如此。筆者認為這種狀況對于樹立科學的刑法理念及公正處理防衛人與犯罪人的罪刑關系均是不利的。本文力圖從刑法學、犯罪學角度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并期望豐富正當防衛制度的研究。一、逆防衛提出的實證依據依據刑法的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不法侵害人以損害其某種利益的方式所實施的必要的防衛行為。據此通說認為只有防衛人針對不法侵害人實施的行為才是正當防衛行為,也有學者否認除此之外出現其他形式正當防衛的可能性,特別是犯罪人的正當防衛權。(注:臺灣刑法學者林天予先生認為正當防衛主體首先應是非侵害人,從而否定了犯罪人的正當防衛,詳見林天予:“刑法上正當防衛論”,載蔡銘墩主編《刑法總則論文選輯》,五南圖書出版社,第376頁。我國也有學者認為,防衛過當系由正當防衛轉化而來,侵害人不得對防衛過當進行正當防衛,因而也排除了犯罪人享有防衛權的可能,詳見馬克昌著:《犯罪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24頁。)但是隨著刑法人權保障特別是犯罪人權保障觀念的發展以及現代犯罪學實證研究的成熟,這種防衛人→犯罪人的順向正當防衛的思維定勢受到了突破,確認犯罪人→防衛人的逆向正當防衛(即逆防衛權)的合法地位,不僅是現代人權保障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有其實證支撐。現代犯罪學研究表明:犯罪發生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犯罪人加害與被害人受害的模式化過程,在更多場合下,“被害”與“加害”所表現的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不僅在許多情形中被害人對犯罪行為的產生負有法律上或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在一定場合下被害人與犯罪人存在著相互轉化的可能。”(注:張遠煌:《現代犯罪學的基本問題》,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頁。)因此,在實際的犯罪過程中,犯罪人與被害人的作用和身份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常有易位或轉換。“即被害人由于諸如防衛過當或其他原因加害于對方反成犯罪人;原本實施犯罪的加害者則因此成為被害人,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往往都同時具有被害人與加害人的雙重身份,分別在前后相繼的兩組互動關系中構成了加害——被害、被害——加害的雙向轉換關系。”(注:儲槐植、許章潤:《犯罪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頁。),既然犯罪人事實上可能受防衛人之嚴重侵害而成為被害人,就當然應授權其自救,加害與被害的復合性就是逆防衛存在的實證根據,我們主張在不法侵害給犯罪人合法權益造成急迫侵害的場合下應允許犯罪人進行自衛,這種犯罪人→防衛人的逆防衛權應是正當防衛中應有之意,否則,這種正當防衛就是與實際過程不相吻合的,非完整意義上的正當防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有限公司章程范本(一)
2020-12-27民間借貸房產證兩個人名字可以抵押嗎
2020-12-06冒充軍官行騙怎么處罰
2020-11-29代位繼承的取得要求是什么
2020-11-07房產中介能能否索要中介費
2020-12-29做了財產保全的就一定能執行嗎
2020-12-01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有哪些
2020-12-31肇事司機拿了發票就能報保險嗎
2021-02-27被保險人未履行風險增加的通知義務怎么處理
2021-02-02保險公司變更事項必須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嗎
2020-11-14保險專家提醒:先用眼再動手才保險
2021-03-07第二輪土地承包時間
2020-12-31如何監管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021-02-07對拆遷補償方案不滿意怎么辦
2020-12-21公租房動拆遷安置補償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點
2020-12-20拆遷時戶主是誰房子就是誰的嗎
2020-11-21國務院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
2021-02-18有房屋承租人的,房屋拆遷如何處理
2020-11-262020年舊城改造拆遷補償有哪些優惠政策
2021-01-31房屋拆遷過程中的高額拆遷獎勵能不能領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