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
犯罪預備:《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
成立犯罪預備的特征:
1.行為人主觀上是為了實行犯罪;
2.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
3.事實上未能著手實行犯罪;
4.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預備作為犯罪故意的初期形態,雖然還沒有著手實行犯罪,但客觀上造成了對法益的現實威脅或侵害的現實可能性,依照《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由于預備犯還沒有造成危害結果,對法益的侵犯通常小于既遂犯,因此《刑法》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犯意表示:是指行為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內心的犯罪意圖表現于外部的行為。
其特征:
1.犯意表示是一種單純將犯罪意圖表現于外部的行為;
2.它需要借助言語、文字或具體的行為舉動等一定的方式能夠被他人所感知;3.它是一種犯罪意圖的單純流露,對以后可能實施的犯罪是否易于實行、便于完成尚不能起到制造條件的作用。
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的區別
犯罪預備是對實行犯罪其促進作用的行為,即準備工具、制造條件,也就是有實現其犯罪故意的行為;而犯意表示行為只是單純流露犯意,不是實現犯意的具體行為,沒有對法益構成現實威脅,因此,犯意表示并非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可以構成犯罪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有建立在為了該犯意表示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基礎之上的具體行為,才能評價為“危害社會的行為”從而可能成立犯罪預備。
從成立犯罪預備到核心要求看,僅有犯意表示而沒有具體準備工具、制造條件行為的,不能認定為犯罪預備。根據《刑法》規定,犯罪預備要求的行為包括兩類:
1.準備工具,即準備實行犯罪的工具,如購買犯罪工具、制造犯罪工具改裝物品使之適應犯罪需要以及盜竊他人物品作為犯罪工具。
2.制造條件,即除準備工具以外的一切為實行犯罪制造條件的預備行為,可以表現為:
①制造實行犯罪的客觀條件,如調查犯罪現場和被害人的行蹤、出發前往犯罪場所或守護被害人到來、誘騙被害人前往犯罪場所等。
②創造實行犯罪的主體條件,如勾結糾集犯罪同伙、尋找共犯人等。
③制造實行犯罪的現實作案條件,如商議犯罪的實行計劃、進行分工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上只有法人簽字沒有公章是否有效力
2020-12-15農村土地遇到以租代征怎么辦
2021-01-29交通事故律師收費標準,律師費誰出
2021-01-08申請著名商標的條件如何規定
2020-12-24新合伙人加入后的債務如何處理
2020-12-08交通事故的傷殘鑒定程序
2020-12-21審理過程中發現案由錯誤怎么辦
2021-02-15督促程序標的費用
2020-11-12存單質押法院是否可以扣劃
2020-12-05女方爭取孩子撫養權的要求是什么
2020-12-20購房合同不能忽視的協議,補充協議應該涉及的內容有
2020-11-11公房承租人對合用部位產生糾紛,如何處理
2020-12-31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如何區別
2021-01-11怎么辦理解除勞動關系手續
2021-01-24人事糾紛屬勞動糾紛嗎
2021-02-06壽險分類具體包括哪些
2020-12-21意外傷害保險分為哪些種類
2020-11-21是駕乘人員意外傷害險還是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2020-11-28人身保險的概念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24人身保險合同的保險利益對象是什么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