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網絡誹謗罪
鑒于網絡誹謗具有諸多特殊性,所以有必要專門就此出臺司法解釋,以填補法律空白,規范相關案件的訴訟。毫無疑問,這一司法解釋的最大難點在于:一方面要保護網民的表達權、監督權,另一方面要依法、準確打擊網絡誹謗犯罪,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全面、正確理解該司法解釋,筆者認為關鍵要把握以下幾點。
1、內容失實并不一定構成誹謗
《解釋》中列舉了構成誹謗的幾種情形,要么是“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要么是明知是捏造的事實仍在網上散布。也就是說,構成誹謗的前提之一是當事人具有主觀上的惡意。如果沒有主觀惡意,即使所發布、傳播的信息有失實之處,也不應視為誹謗。這一點對于保護網民的表達權、監督權無疑非常重要。
2、構成誹謗并不一定構成誹謗罪。按照《刑法》規定,只有“情節嚴重”的誹謗才構成誹謗罪
《解釋》明確的“情節嚴重”,包括“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等。后一個標準可能讓很多人心存疑慮,但顯而易見,《解釋》對“情節嚴重”予以明確,相當于給網絡誹謗“入罪”設置了門檻,未達到門檻的誹謗即不構成犯罪,這有利于防止誹謗罪被濫用。
3、嚴格區分誹謗案件自訴與公訴的界限
誹謗一般是自訴案件——如果某人認為他人發布的網絡信息侵犯了自己的名譽和隱私,可以提起訴訟;如果他本人不提起訴訟,則“民不告、官不究”,即“不訴不理”。當然也有例外情形,按照《解釋》,七種情形的網絡誹謗犯罪適用公訴,包括“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等。概言之,只有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造成損害的誹謗犯罪,才應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其他一般誹謗(包括對官員的誹謗)則應“不訴不理”,公權部門不能越俎代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依據《刑法》,誹謗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包括黨政機關在內的任何單位都沒有名譽權,因而不能成為誹謗罪侵犯的對象。換言之,網民批評、指責某個單位,無論如何都不構成誹謗,更不構成誹謗罪。
由此觀之,在保護網民表達權與打擊網絡誹謗犯罪之間,《解釋》劃清了網絡監督與網絡誹謗、罪與非罪的界限。顯然,這些新規不僅需要廣大網民自覺遵守,更是對執法者的要求和考驗,需要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嚴格遵守,既要打擊網絡誹謗犯罪,又要保護網民的表達權、監督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鬧入刑的能與不能
2021-01-18父母離異后誰是監護人
2020-11-20子女在支付老人贍養費時要注意什么
2020-12-09勞動糾紛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2-13合同擔保的擔保方式有哪些呢
2020-11-17違反醫療服務合同如何賠償
2021-03-02合同糾紛案判決書要多長時間
2021-01-05公司非破產清算有哪些操作流程及要點
2020-11-18懷孕被裁員公司如何補償標準
2021-02-21投保單非親筆簽名引發糾紛怎么處理
2020-12-17保險應當依法繳未簽合同應該怎么樣的
2020-12-20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的訴訟費由誰負擔
2021-01-05保險拒賠引真空地帶爭議
2020-11-20開車碰到人保險怎么賠
2021-03-13企業倒閉了保險怎么辦
2021-03-08保險網簽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1無證駕駛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0-11-12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2020-11-30解除保險合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保險公估人業務分為什么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