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合同簽訂以后,受托人根據合同為委托人辦理委托事務,必然要和第三人發生聯系,并且受托人往往是以委托人的名義從事活動,實際行為的后果也歸屬委托人,這里實質上形成了一個代理關系,因此,委托和代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國民法典即把受托人代理委托人處理事務視為委托合同的當然效力。德國民法典把委托作為合同的一種放在債編中,而將代理作為一項民事基本制度放在總則編中,這種立法體例為以后各國民法典所效仿,如日本民法典、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蘇俄民法典等。
什么是代理?
代理,依照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由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其活動還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事人僅憑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能充分享受進行自由商品交換的權利。法律規定民事主體可以借助他人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使被代理人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點與多個相對人訂立合同,同時也避免了其專業知識、能力的不足,這正是代理制度與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之所在,也是代理制度的存在價值之所在。上述代理的立法定義和理論價值闡述已經清楚地表明代理實際上是解決代理人在何條件下可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從事法律行為,以及引起的法律后果歸屬問題。
代理既然是由代理人代本人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的,則與受托人為委托人處理事務同屬為他人服務,二者在此點上相類似。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
(1)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不能包括事實行為;而受托人受托處理或管理的行為可以包括事實行為。
(2)代理屬于對外(即本人與代理人以外的第三人)的關系,不對外也就無所謂代理;而委托則屬于對內關系,即其存在于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
(3)代理關系的成立,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權屬于單方法律行為;而委托合同為雙方法律行為,委托合同的成立應有受托人承諾,若受托人不為承諾,則合同不能成立。
委托合同與代理合同雖為不同的制度,但二者也有聯系。如果委托人所委托的事務須對外為法律行為時,則一般都有代理權的授予。于此情況下,委托合同也就成為代理中的基礎關系,代理不過是受托人處理受托事務的一種手段。但并非在任何情況下,代理都以委托合同為基礎關系,都伴隨委托合同而生。有委托合同而無代理,或者雖有代理而無委托合同的情形,也并不鮮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新婚姻法對出軌的界定
2020-12-07合資轉外商獨資是否可以
2021-01-22如何辦理提前解除抵押合同
2021-03-03駕校學車撞車要賠錢嗎
2020-12-16發生工傷事故如何向勞動部門報告
2021-03-24二審法院發現一審法院裁定有誤如何處理
2021-03-13工傷賠償與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12020疫情期間允許公司辭退員工嗎
2020-11-15人壽保險理賠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1-23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防范誤導新對策
2020-12-19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2-20開車身亡保險賠嗎
2020-12-26保險法修訂免責條款的方法有哪些
2021-03-10更換駕駛員報保險屬于騙保嗎
2020-12-02林地承包合同的簽訂要求
2021-02-04集體所有土地轉讓的類型有哪些
2020-12-08汕尾市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1-01關于住改非,國家有沒有統一的補償標準
2020-12-27公租房的拆遷補償標準
2021-01-08宅基地房屋拆遷補償款能當做遺產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