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會構成表見代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民商事活動中,對職務行為的認定適用外觀主義原則,只要在客觀上具備執行職務的特征,又以法人名義實施,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該行為是執行職務的行為,就可以認定該人員的行為是執行職務的行為,即形成職務上的表見代理。這是因為合同上的交易安全是交易環境應當具有的一種確定狀態,亦即交易者基于對交易行為合法性的信賴及對交易行為效果確定性的正當期待而進行的交易,應當獲得法律的肯定性評價
一般情況下,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法人承擔,法定代表人一般不需要直接承擔民事責任,但也有例外。以下情況法定代表人可能直接承擔責任:
(一)因經營過錯而需向本單位法人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如果因為法定代表人在經營過程中存在過錯,導致本單位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那么,法人可向該法定代表人追償。這也是最為常見的法定代表人責任。比如,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訂立合同,第三人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其超越權限的(即法定代表人構成表見代理情形的),該合同有效,但如果因此給本單位法人造成損失的,該法定代表人可能向法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法定代表人可能面臨的合同違約責任
公司、企業出于管理考慮,有時會與法定代表人簽訂經營管理合同,更進一步地約定法定代表人的權利義務。如果法定代表人沒有盡到相應合同義務時,公司、企業可以基于合同法相應規定,要求法定代表人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合同違約責任。
(三)侵權責任
如法定代表人單獨或者與第三人相勾結,損害本單位法人利益,侵害法人財產,該法定代表人可能向本單位法人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
(四)股東責任
法定代表人往往是公司股東,作為公司股東或者股份公司的發起人時,以下法律責任較為常見:
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股東,如果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將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揭開公司面紗”理論,如果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將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類似的,如果是一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唯一股東,當其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其個人財產時,其將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轉賬支票可不可以掛失止付
2021-01-20單位公租房申請書范文怎么寫
2020-11-08夫妻間冷暴力違背婚姻法嗎
2021-02-09如何辦理房屋繼承公證
2020-12-04欠錢不還開庭后如果名下沒有財產怎么辦
2021-01-09實習期公司有權利處罰員工嗎
2020-12-28意外險多少錢一年
2021-01-31國際貿易貨物運輸保險
2021-01-30學生勸架被劃傷保險公司要不要理賠
2021-02-21造成損失,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的原因有哪些
2021-01-10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注意什么
2020-11-22親筆抄錄風險提示 確定利益不受損
2021-01-07定值保險合同可以適用于哪些
2021-01-12什么時候保險理賠不需要保單
2020-11-26保險法解釋二的出臺,對司法實踐更具有操作性了
2021-03-22保險代理人的三大種類
2021-02-17影響房屋拆遷補償的這幾件事,你可能正在做
2020-11-09停產停業損失是給誰的
2021-02-28什么叫棚戶區改造,棚戶區是什么意思
2021-02-17小微企業拆遷補償包括哪些項目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