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是兒子女嬰被揑死該判故意殺人罪。
我國刑法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謂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并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之前提。
2、客觀要件
(1)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以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
(2)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即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3)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3、主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體。
4、主觀要件
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相關知識:關于“安樂死”定性問題
對實施積極的安樂死的行為,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所謂安樂死,通常是指為免除患有不治之癥、瀕臨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囑托而使其無痛苦地死亡。安樂死分為不作為的安樂死與作為的安樂死。
不作為的安樂死(消極的安樂死),是指對瀕臨死亡的患者,經其承諾,不采取治療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維持裝置)任其死亡的安樂死。這種行為不成立故意殺人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轉讓需要所有股東簽字嗎
2020-12-16工傷死亡賠償如何計算
2021-03-12房屋買賣期間將房屋轉租是否有效
2021-02-08國慶節加班工資如何計算
2021-01-18抵押物擔保能否直接執行賬戶
2021-03-01醫療事故賠償中的舉證責任
2021-03-10中止探望權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24婚前隱瞞家族有精神病史能成為離婚理由嗎
2021-02-09【詢問解答】離職時被老板惡意扣工資怎么辦
2020-11-10變更勞動合同內容要什么條件
2021-01-25離職工資過一個月才結算合法嗎
2021-02-01單位在哪些情形下可以進行經濟性裁員
2021-02-09代簽名人身保險合同法律效力問題研究
2021-01-24關于規范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單證和標志管理的通知
2021-01-05代簽名出事后賴賬 保險公司多事食苦果
2021-02-17經營健康保險的公司要提交準備金評估報告嗎
2021-01-08移居境外的人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嗎
2021-02-13保險理賠對方不配合怎么處理
2020-12-30收費停車場車被劃 保險公司不賠償應找保管人
2021-01-16耕地承包年限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