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買賣欺詐行為司法認定
在商品房買賣活動中進行欺詐和惡意違約的要承擔最高至雙倍購房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中的亮點。
上述規定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的,明確了雙倍賠償在商品房買賣糾紛中的適用范圍,防止其運用的任意性,對于正確維護開發商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起到了一定作用。
實踐中,因惡意違約行為客觀性較強,較易審查和認定;而對于欺詐行為如何認定,實踐中審判人員的認識不一。筆者認為,上述司法解釋中的欺詐行為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欺詐行為的規定。
根據上述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欺詐行為主要可以劃分為兩類:
即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和虛假陳述。在上述兩種欺詐行為中,虛假陳述是作為,客觀性較強,當事人舉證不易,但法院認定不難,在此不作論述。
對于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如何理解和認定,爭論很多。根據王利明教授的觀點(見王教授所著《違約責任論》有關內容),有義務告知對方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應認定為故意隱瞞,并提出認定故意隱瞞的關鍵是確定是否有義務向對方陳述真實事實。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從理論上為我們確認隱瞞行為,提供了簡明和可操作的規則。但王教授未對如何認定“故意”發表意見。筆者認為,按一般的理解,故意隱瞞顯然不包括不知道或因過失而未告知的情況。應該承認,存在由于過失而隱瞞真實情況的可能。
這就要求查明當事人的主觀情況,如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真實情況,結合法律是否確定其有告知此真實情況的義務,若均是確定的,而當事人未告知,并造成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則可認定欺詐行為成立。
欺詐行為一般較難認定,但筆者認為,有關的法條上有“故意”二字,就應該如此理解和操作,查明不了,依法不予認定即可,但不能推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強制執行公證保證人能否作為被執行人
2020-12-05軍人離婚要部隊領導批準嗎
2020-12-14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農資產品,是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21-03-25家庭冷暴力離婚能索要賠償嗎
2021-03-11公證處公證保全時要拍視頻嗎
2021-03-18合同中是否有必要約定合同主體
2021-03-06合同已經達成怎么不成立
2021-02-13集資房不補交超面積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1-02-16員工簽保密協議公司不給保密費怎么維權
2020-12-23調崗調薪是否屬于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28離職檢查電腦合法嗎
2020-11-24勞動者可以去哪兒投訴
2020-11-22發生勞動爭議的公司注銷會造成訴訟變化嗎
2021-03-16現行的家庭財產保險險種對比
2021-03-19保險代理合同保存期限是多久
2021-02-16人身保險合同理賠起訴狀怎么寫
2021-03-11保險公司夸大保險保障范圍如何處理
2021-03-01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概念是什么
2020-11-15保險法有哪些法律責任
2021-03-03誰為保險代理人惹的禍負責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