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江山市律師 江干區律師 宜賓縣律師 平順縣律師 榮成市律師 冠縣律師 上虞市律師 西湖區律師
這幾年來,醫患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醫療糾紛事件經常發生。法院受理的醫療糾紛案件也越來越多.由于醫療糾紛方面的法律滯后及部分法律空白及沖突,導致醫療糾紛審判很難把握,類似的案例判決結果也不統一。那么,醫療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將為您介紹一下醫療糾紛涉及到的法律問題。
一、醫療糾紛案件的范圍與分類
廣義上的醫患糾紛可以分為醫療糾紛與非醫療糾紛兩種類型。醫療糾紛,即狹義上的醫患糾紛,是指患者與醫方基于醫療行為導致損害而產生的糾紛,即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因醫方的醫療行為造成損害后果而要求醫方承擔賠償等民事責任的糾紛。非醫療糾紛中,醫患雙方對醫療行為本身沒有爭議,主要涉及其他非醫療行為方面的爭議,如醫院設施是否完備等。課題組認為,只有醫療行為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才成立醫療糾紛。因此,界定醫療糾紛案件范圍的關鍵因素,是關于醫療行為的認定。
(一)醫療行為的認定
一般情況下,醫患之間對醫療行為的存在與否不會產生爭議8,但是在審判實踐中首先面臨的就是對醫療行為性質的認定問題,也存在當事人以不屬于醫療行為作為抗辯的個別情況。關于醫療行為的認定主要涉及兩個問題:第一,醫療行為的內涵和外延問題;第二,非法行醫是否屬于醫療行為的問題。茲分述如下:
1、醫療行為的內涵和外延
《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2條規定,醫療行為包括醫療美容,但不包括生活美容。參照該規定的精神,課題組認為,認定醫療行為的標準應當是:是治療性質的行為,包括對身體和肢體缺陷的手術治療,而不是單純向當事人提供娛樂、保健或舒適感覺的服務性質的行為。醫療行為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行為,不完全適用意思自治的原則,這是因為醫療機構承擔的“救死扶傷”的義務客觀上限制了它們自愿選擇的權利,因此,醫療行為在性質上必然包含了一定的公益性,這是醫療行為的客觀屬性之一。
從醫療行為的內涵界定出發,課題組認為,實踐中爭議比較大的一般美容、按摩等純粹滿足精神需求的服務行為應認定不屬于醫療行為,而醫療美容、針灸、中醫推拿、拔罐等針對疾病或傷痛所進行的治療行為應認定屬于醫療行為。此外,醫療行為應當排除醫療機構從事的醫療活動以外的其他行為,如與患者疾病醫治活動無關的醫院管理活動、醫療機構的安全保衛活動以及藥品的采購等行為。
2、非法行醫是否屬于醫療行為
在審判實踐中,未取得醫療營業執照(或已被吊銷、注銷)的主體所從事的具有疾病診療性質的行為能否認定屬于醫療行為,存在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醫療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具有合法執業資格的醫院工作人員和個體醫師,因此非法行醫不屬于醫療行為。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過程中,鑒定機構也往往以被鑒定對象不屬于醫療機構為由,拒絕對不具備醫療資格的機構的醫療活動做出鑒定。
課題組認為,醫療行為的認定并不依賴于行為主體的性質,而應依據行為本身的性質。主體的行為只要具有“治療”的性質,就應當認定為醫療行為,由此引發的糾紛在審判實踐中自然應當認定為醫療糾紛,作為醫療糾紛案件予以審理。因此,以主體是否具備醫療執業資格作為認定是否構成醫療行為的依據顯然是不當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機構也不應當拒絕對不具備醫療資格的機構的醫療行為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做出鑒定。
(二)醫療糾紛的分類
根據當事人主張的請求權基礎,可以將醫療糾紛分為醫療合同糾紛和醫療侵權糾紛。一元化觀點認為只要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屬于侵權行為,因此,所謂醫療侵權糾紛就是醫療事故責任糾紛。課題組認為不構成醫療事故也可能屬于侵權行為,因此,根據醫療侵權行為是否構成醫療事故,應將醫療侵權糾紛再細分為醫療事故責任糾紛和一般醫療侵權糾紛,即采納二元化觀點。
理由主要是:
第一,以“醫療事故”的概念取代 “醫療過失”的概念,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簡稱《條例》)中關于醫療事故的內涵的準確定義是相矛盾的。
《條例》第二條中規定: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雖然該條款中關于“醫療事故”概念的界定似乎與我國民法通則中關于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規定內容一致,即包括四個構成要件:存在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侵權行為,存在患者人身損害的損害后果,存在因果關系,存在過失。但《條例》第四條又規定,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
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
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的。該條規定中,對造成患者不明顯人身損害后果的醫療過失行為是排除在“醫療事故”這一概念范圍之外,這不能不說是《條例》的一個不足,正由于這一不足,就我國現行立法狀況而言,“醫療事故”的概念不能等同于“醫療過失”。
第二,如將除醫療事故外的其他醫療過失排除在醫療損害賠償范圍之外,則公民的健康權這一基本權利將無法得到充分保護,與我國憲法和法律所確定的尊重保護人權的基本原則相背離,與“權利必須得到救濟”這一法律精神相違背。
二、醫療糾紛案件的證據問題
(一)醫療糾紛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
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復雜性以及對疾病治療的專業性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醫療行為也以其特有的專業化分工,逐漸超出了作為一名普通人的患者的認知范圍。基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被動地位以及患者對疾病診療常識了解的有限性,產生醫療糾紛后,人們當然有理由讓在醫療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全面掌握醫療過程的細節,據有整個醫療活動資料,并且又具有專業化知識的醫方承擔更多的證明自身無過錯的責任。
2001年最高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8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確立了在醫療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應該說,區別于一般民事侵權行為“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在醫療糾紛案件中確立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確定由醫療機構承擔舉證責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9。 審判實踐中,由患者就醫療行為及侵權后果的存在承擔舉證責任并無爭議,但關于醫療機構承擔舉證責任的范圍認定則爭議叢生。
司法實務中,關于醫療機構舉證責任范圍的爭議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1、關于醫療過錯及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一種觀點認為,根據《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8項的規定,醫療機構應舉證證明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這兩個事實,否則視為侵權行為成立,應承擔相應敗訴責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根據民法通則關于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規定,醫療機構只需證明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或不存在醫療過錯即可,無需兩者均要證實。
課題組傾向于第二種觀點,理由主要是:醫療侵權行為屬于民事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首先應符合民事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要求,即包含侵權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過錯四個要件,因此,醫療機構只要證實其不具備其中之一,即可免責。《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8項主要規定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的例外,并非規定醫療侵權行為的特殊構成要件,即不能理解成醫療機構必須同時舉證證明上述兩個構成要件都不存在才能免責。
2、關于醫療過錯程度及責任比例的舉證責任。一種觀點認為,醫療機構的過錯程度和責任比例可由法官依據對導致醫療過錯的行為的分析來做出判定。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已確定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存在因果關系且存在醫療過錯的情況下,醫療機構還應進一步對醫療過錯程度及具體責任比例承擔舉證責任,否則同樣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
課題組較為傾向后一種觀點,如已有證據證明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存在過錯,且醫療機構又無法證明其醫療行為與侵權后果不存在因果關系時,醫療機構應進一步舉證證明醫療過錯程度及責任比例。如醫療機構無法就此舉證,法院應推定醫療機構承擔全部責任,但法院應就醫療過錯程度及責任比例的舉證責任問題向醫療機構進行釋明。理由主要是:醫療過錯程度與責任比例,主要涉及引發損害后果的諸多原因中,醫療行為的原因力有多大的問題,這屬于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認定范疇,其舉證責任應由醫療機構承擔。
(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其它司法鑒定
因果關系和醫療過錯,因屬于醫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審判實踐中一般都要通過鑒定才能認定,因此,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其他司法鑒定成為醫療糾紛案件的重要證據形式,其證明力的認定成為醫療糾紛案件處理的關鍵問題。據統計,審判實踐中以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作為定案依據的案件數,占全部判決案件數的大多數。如廈門中院2004年-2007年10月受理并審結的50件醫療糾紛上訴案件中,出現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的29件,其他司法鑒定書的2件。
為什么近幾年來醫療糾紛經常發生呢?醫療糾紛通常是由醫療人員的過錯和過失引起的。醫療過失是醫務人員在診斷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失誤。醫療過錯是指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等醫療活動中的過錯。醫療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比較多,建議向律師咨詢相關問題以得到準確的答案。
2020年最新醫療糾紛處理流程
醫療糾紛處理協議書
沈某醫療糾紛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復議機關可以進行行政調解嗎
2021-02-12房屋轉租糾紛如何處理
2021-03-07可主張哪些工傷賠償,怎樣獲取工傷賠償
2020-11-19侵權糾紛中律師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什么
2020-11-23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傳喚會放出來嗎
2020-12-14如何處理醫療事故
2020-12-21家庭婦女離婚后能要贍養費嗎
2021-01-11交通事故賠償款對方不給怎么辦
2021-01-12股票可以繼承嗎
2020-11-08房屋預售應有哪些步驟
2021-03-12公司規章制度設立方法
2021-03-02入職被發現畢業證是假的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1-03-17勞動保護的措施有哪些
2021-01-05保險糾紛應該怎樣處理
2021-02-01限制保險人合同解除權如何被限制
2021-01-04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能否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3-12交警判肇事司機負次要責任 法院判保險公司賠十萬三者險
2021-01-07本案保險人應承擔保險理賠責任
2020-11-14全車盜搶險保險公司免責的情形
2020-11-23用人單位欠繳保險如何維權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