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隱私權的主體
有關隱私權主體的界定,法學界有以下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隱私權的主體只包括自然人;[6]一種觀點認為隱私權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7]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死者也是隱私權的主體。[8]筆者認為法人和死者是不享有隱私權的,隱私權是基于自然人的精神活動而言的,只有自然人才能成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同時,隱私權作為一項具體人格權,應該滿足人格權的基本特征,因而它具有非財產性和不可轉讓性。法人作為組織并沒有精神活動,因而不具備隱私權的前提和基礎,當然也就沒有類似自然人隱私,法人的經營活動的信息事實上具有財產性的特點,并且在現實中還可以轉讓,這類信息屬于商業秘密范疇,可依據商業秘密不受侵犯來獲得保護。
關于死者的隱私權問題目前在法學界雖已經很少議論,但仍然存在爭議,筆者認為死者也不是隱私權的主體。這是因為:①死者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當然也就不具備民事權利能力,因而不能成為隱私權的主體;②對死者隱私保護的內容是隱私,是一種利益,是死者近親屬的感情和名譽利益。對死者而言,生命已經不存在了,就利益本身而言對死者沒有太多的意義;③侵犯隱私權的訴訟應該在受侵犯人生存之時加以主張,死者不具有主張權利的能力。死者的隱私及名譽等不應該屬于隱私權保護范疇,而應該作為一種非權利性質的法律保護對象,通過法律的延伸保護加以解決。
2、隱私權的客體
權利的客體專指某種物,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隱私權的客體事實上就是權利主體的“隱私”,按照法律的要求解釋的隱私,就是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秘密。但由于人們民族文化、生活習慣等差異,對隱私的界定仍有較大的差異。通常認為它主要應該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以及私人領域三個方面。
私人信息是指有關權利主體的一切情報資料和資訊,是靜態的,其內容十分廣泛,從家庭成員、親屬關系、財產狀況到個人的身高、病史、婚戀情況等;
私人活動是指權利主體的一切私人的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活動,屬于動態隱私,包括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生活、婚外戀情等;
私人領域,也叫私人空間,是指權利主體的隱秘范圍,包括物理空間(如居室、行李等)和心理空間(如私人信件、日記等)。
隱私范圍很廣,而且具有的較大彈性,因而沒有任何一部立法或其他文件對隱私范圍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二手房交易中陰陽合同的效力
2021-02-11工傷申請財產保全需要擔保嗎
2020-12-06交通事故能否就傷殘單獨訴訟
2021-01-21行政處罰下達多長時間需交罰款
2021-03-26合伙企業的相關法條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020-12-17經濟犯判五年能假釋嗎
2021-01-16家庭贍養協議書
2020-11-14交通事故法院一審判決后對方不服上訴多久能判決
2021-02-25保護令案件的證明方法是什么
2021-02-03購房合同違約上征信嗎
2020-12-13不可抗力消除后能否解除合同
2020-11-25擔保合同如何履行
2020-12-15怎樣做好訴訟前的準備
2020-12-25回購房
2020-11-12可變更勞動合同內容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06數據倉庫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0-12-02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是什么意思
2020-11-10在人身保險中應該規定哪些內容
2021-01-28未盡提示、說明義務被罰,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方式是什么
2020-11-18什么叫做追償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