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
2001年5月,某法律網站(以下簡稱網站)與某大學案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訂立由該中心授權使用其編輯出版的《精選案例研究》叢書制作網站內容。該從書一九九八年第四輯中一案例《某市進出口第一分公司訴某市絲織廠虛開購銷合同項下增值稅發票致其不能獲得出口退稅賠償案》標題中的被告為某市絲織廠,而案例主文中的被告應為某市絲織一廠。網站在制作內容時,未對該篇案例進行任何修改,全文照登。內容上傳后,某市絲織廠認為網站制作的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嚴重損害了原告的名譽權,有二家外貿企業終止了與該廠的業務關系。該廠于2001年7月5日向某市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網站賠償因侵犯其名譽權而造成的損失49萬元。
(二)關于本案的幾種不同觀點
關于本案,一種觀點認為,網站將絲織一廠誤寫為絲織廠,不僅使絲織廠名譽受到損害,而且也使其經濟利益遭受較大的損失,因此構成對名譽權、名稱權的侵害。另二種觀點則認為,網站是轉載某大學案例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精選案例研究》,盡管因為將原告的名稱誤寫,造成對原告的損害,但主要責任在于中心而不在于被告,因此被告的行為不構成侵權。
(三)作者的觀點
一、關于本案是屬于名譽權糾紛還是屬于名稱權糾紛?
名稱權是指公民以外的法人和非法人團體對對其名稱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權利。民法通則第99條第二項規定,公民以外的法人、個體工商戶和個人依法享有名稱權,有使用、轉讓自己名稱的權利。《民法通則》第99條第二款規定:“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享有名稱權。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有權使用、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1條規定:“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犯姓名權、名稱權的行為。”具體來說,侵害名稱權的行為有如下幾種行為:第一,盜用他人名稱從事不法行為;第二,假冒他人名稱牟取非法所得;第三,非法干涉他人對名稱的使用。從本案來看,被告的行為并不符合侵害名稱權的類型。據網站了解,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精選案例研究》叢書編輯者認為,為了簡便,在當事人的名稱上通常采用縮寫的方法,故將案例中被告某市絲織一廠寫成了某市絲織廠。可見,本案爭議案例標題與主文中的被告不同的原因,是編輯為減少案例長度故意簡寫被告名稱所致,而非錯寫、改寫。網站是依據研究中心的授權使用其編輯出版的《精選案例研究》叢書制作網站內容的,因此,網站不存在任何過錯。可見被告并沒有盜用、假冒他人名稱,不應當認定其構成對名稱權的侵害。
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所謂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依法對其名譽所享有的權利,它所保護的對象是名譽。所謂名譽,是社會關于一個公民或法人品格或其他特點的共同評價,它本身不是一定的財產,也不能體現出一定的財產利益,也不能直接用貨幣來計算其價值,但它主要體現了主體的重要的精神利益,并且和與財產利益也有密切的聯系。名譽權可以分為公民的名譽權和法人的名譽權。法人的名譽權是指法人對其全部活動所產生的社會評價而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中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可見,對名譽權的侵害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結婚前買的房子婚后辦理房產證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06行政案件有審理級別嗎
2021-01-02合同履行方式怎么寫
2021-02-15領結婚證要財產公證嗎
2021-03-02未成年打架會留案底嗎
2021-01-05交通事故賠償款對方不給怎么辦
2021-01-12香港人和內地人結婚手續
2020-12-22股權質押擔保合同要交印花稅嗎
2021-03-18婚前房產已贈與并過戶還能反悔嗎
2020-12-26要求確認勞動關系對時效有要求嗎
2021-02-03新交通法規之實習期間上高速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8公司可以對孕婦的崗位隨便調整嗎
2020-11-21在職勞動糾紛申訴期是多久
2020-11-25200元意外險賠償標準
2020-12-21海上保險合同解除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06沒有按時交保費能否得到保險賠償
2020-12-18如何防范保險糾紛
2021-02-20游客要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嗎
2021-03-15涉嫌危險駕駛保險會賠償嗎
2021-03-12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