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義解釋是指從法律條文的字面意義來說明法律規定的含義。法律條文系由文字詞句所構成,欲確定法律之意義,須先了解其所用詞句,確定其詞句這意義。《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條文的前段“公民享有肖像權”,是一個授權性法律規范,將肖像權納入了我國民法權利體系,昭示了肖像權法律地位。條文的后段“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是一“雙重否定”句式。按照雙重否定句式規律,可以將其改為“經本人同意,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從邏輯與語法的角度看,這兩個命題是等值的: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必須經本人同意。條文后段的真實含義在于申明肖像權的合法使用的方法。至于“未經本人同意,能否得以非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法律并沒有規定,這是法律調整中的空白。因此,貿然地特條文的后段理解為“未經本人同意,得以非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是違背語言規律的。另外,從系統解釋的視角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歸屬于“第五章、民事權利”,其意旨是在規定民事權利的主要種類,而非規定“肖像權侵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從反對解釋的角度看,如果本條文意在規定“肖像權侵權”的構成要件,則該條文不可能排列在“民事權利”一章中,至少條文的后段應該規定在“民事責任”一章中。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未經他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權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情況以營利為目的使用。第二種以非營利目的使用,《民法通則》第一百條僅規定了常見的“以營利為目的”使用的情況,對第二種“以非營利為目的”則沒有規定。
從現有條文中得出“未經公民同意不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權,不侵犯公民肖像權”的結論是不當的,至少“未經公民同意不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權是否構成侵權”是法律調整中的空白。之所以如此論證,還是因為從方法論上法律解釋必須先從文義解釋入手,且所作解釋不能超過可能的文義。解釋法律,應尊重法條文義,始能維護法律的尊嚴及其安定性價值。否則,即超越法律解釋這范圍,則進入另一階段之違法活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租房遇上拆遷,租客損失如何補償
2021-01-30開庭認罪是否可以判緩
2020-12-02律師風險代理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1-03-05反擔保措施有哪些種類,反擔保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2020-11-12股權質押貸款擔保有什么風險
2021-02-09交通事故訴訟證據一覽表
2021-01-02剝奪政治權利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2021-03-12網上商城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31辭退后還能辦病退嗎
2021-02-08工業出讓土地是否可以轉讓
2021-03-10正式入職和外聘的區別有哪些
2020-11-25競業限制的補償金包含在在職工資里是否違法
2020-11-21實習期簽署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2-17如何把調崗做到合法合理
2021-02-25單位能否辭退拒絕加班的職工
2020-12-29事業單位勞動糾紛是否可仲裁
2021-01-02強險范圍內保險公司是否要賠償人身損失呢
2021-02-18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有什么規定
2021-03-21投保人和保險人的區別有哪些
2020-11-26原告潘某 邵某訴被告某保險分公司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