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是指死亡賠償金究竟是對誰的何種損害的賠償,關系到死亡賠償金的確定、計算、給付等。在此問題上,世界各國法律存在共識,即死亡賠償金絕非對死者的財產損害的賠償,而是對與受害死者有關的一些親屬的賠償。但在立法例上有兩種,即“扶養(yǎng)喪失說”與“繼承喪失說”,本文在此對死亡賠償金的認定的前提和性質做以做以簡單論述。
一、死亡賠償金性質認定的前提
1、生命權的概念
生命權是指自然人有權自由的活著,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防止他人不法侵犯和干涉的權利。從法律意義上講,生命是指作為法律主體存在的自然人的最高和最基本的人格利益,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質。生命,是法律保護的最高利益,是自然人行使權利義務的載體,是自然人在世界上生存、發(fā)展、追求幸福的基礎和前提。生命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其內容包括生命的享有權、生命的維護權和生命利益的有限的支配權,自然人有權在社會中生存并與他人交往,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保護自己的生命利益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和侵犯。對于自然人是否有權支配自己的生命,法律上是否認的,即使一個人擁有自己的生命,也不得以生命為交易的標的,不得隨意處分自己的生命,如我國法律對安樂死是持否認態(tài)度的。
2、生命的不可賠性
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生命因被侵害而消失,作為權利主體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損害賠償請求權亦無由成立。生命權的終局性,不可回復性決定了民法對生命權的無法救濟,當生命權受到侵害時,民事主體的一切權利和利益也都被剝奪,民事權利主體的資格也喪失了,作為權利人的受害人無法取得權利要求民法提供保護。損害賠償的基本功能是填補損失,但是在生命權被侵害的情況下,生命的喪失卻是無法彌補的,因為人死不能復生,失去的生命是無法恢復原狀的。因此,對于生命本身來說,法律所起的作用只是權利的宣言,承認生命的最高意義,但卻缺乏實際上的救濟手段。現有的法律理論和實踐讓人們感嘆生命權實際上是一種空權利,而且,生命的損失也無法通過替代交易來解決,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無法替代。生命權是最重要的人格權利,而法律尤其是民法對于生命權的救濟卻是無能為力的,民法對生命權的保護遠遠不及對其他人格權利的保護,對于生命權的保護,民法只能于事后進行救濟,而這樣的救濟對失去的生命而言常常是無濟于事的。承認民法對生命救濟的局限性,既是一種理智的清醒,也是對生命的謙遜和尊重———生命的不可挽回性及終局意義上的不可救濟性正是生命高貴的表現之一,也是其高居法律價值金字塔之巔的原因之一。
二、關于死亡賠償金性質不同觀點及評析
1、死亡賠償金是對財產損失的賠償
(1)扶養(yǎng)喪失說
扶養(yǎng)喪失說認為由于受害人死亡導致其生前依法定扶養(yǎng)義務供給生活費的被扶養(yǎng)人,喪失了生活費的供給來源,受有財產損害,對此損害加害人應當予以賠償。按照扶養(yǎng)喪失說,侵權人對受害人死亡賠償的范圍就是受害人對其生前具有法定扶養(yǎng)義務或者是生前實際扶養(yǎng)的人支付的扶養(yǎng)費用的賠償,扶養(yǎng)費用的損害在個人收入中只占一小部分,是對受害人死亡后近親屬生活的妥當安排,至于受害人將來可能獲得的財產數額則因為太過不確定而不予考慮。目前,采此說的有德國、英國,美國大多數州,俄羅斯聯邦等。對于被扶養(yǎng)人的范圍,各國法律規(guī)定不一,有的以法定扶養(yǎng)人確定,有的以實際扶養(yǎng)人為限,有依繼承法按繼承順序確定被扶養(yǎng)人的范圍,也有以實際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確定扶養(yǎng)費的給付范圍。扶養(yǎng)喪失說是對被扶養(yǎng)人喪失生活來源的賠償,通常情形下,賠償金額比繼承喪失說的賠償要少,在父母年紀大,而年幼子女作為被害人的情況下,預計年幼子女達到一定年齡具有扶養(yǎng)父母的能力時,父母年事已高,受扶養(yǎng)的年限可能并不多,這時可能會出現無法獲得賠償或者賠償金額較少的情形。在某些情況下,作為受害方的死者并沒有可供扶養(yǎng)的受扶養(yǎng)人,這時就會出現侵害人無需賠償的情況,這無論對受害方的利益還是對社會利益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2)繼承喪失說
繼承喪失說認為受害人因為侵權行為致死,導致生命權喪失,造成了從死亡時起至預期壽命這段時間收入的損失,家庭共同財產收入減少,這種可期待利益本來可以作為其財產由其近親屬繼承,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因為受害人死亡而無法獲得,侵權人理應對這部分可得利益減少的損失進行賠償。美國少數州、日本及我國采取此說。采取繼承喪失說,被害人遺屬所得的賠償金額要遠多于撫養(yǎng)喪失說,社會經濟水平日益提高,受害人死亡后,給予其親屬的賠償至少應該保證其基本的生活需要,采扶養(yǎng)喪失說,賠償標準大多以基本生活費為基礎進行計算,賠償水平明顯偏低,不足以彌補受害方近親屬的損失。此說優(yōu)點在于受害人可以得到較多賠償,缺點是如被害人為卑親屬,由尊親屬繼承時,因卑親屬生存余命較長,結果反比尊親屬死亡時利益較多,極為不合理,至為明了。
2、死亡賠償金是懲罰性賠償金
有些學者認為,死亡賠償金是對生命權價值的救濟,只能定性為懲罰性賠償金。由于生命無法復原,將死亡賠償金定位于懲罰性賠償金體現了社會對生命至高無上的保護。我國現行的損害賠償制度,對于受傷致殘的受害人,侵權行為人往往要負擔傷者一生的醫(yī)藥費,治療費,殘疾補助費,對加害方來說,那是個巨大的負擔,而如果傷害致死,至多賠償幾十萬的費用,因此,在交通事故中,二次碾壓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不僅僅是道德風險問題,更大的方面在于制度的缺陷。法律的社會功能中有一點是對人們的行為提供指引作用,對于死亡損害給予高額的懲罰性賠償,其數額應該絕對高于殘疾賠償金,這既是對生命的重視,也是對社會公眾行為的有益指引。
損害賠償的功能在于填補受害方因侵權行為而致損失,要求加害方對受害者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在美國,因受害人侵權致死,其近親屬可以獲得數額巨大的損害賠償金,在訴訟成本與巨額的死亡賠償金的利益差之前,導致了美國人對訴訟的極其熱衷,因為他們認為生命是最可寶貴的,對侵害生命權的行為,對加害人要施以懲罰性的賠償金,才能對失衡的社會利益起到調節(jié)的作用。確定死亡損害賠償金時,往往要考慮加害人的侵權程度,主觀惡性,侵權的手段、場合、目的,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表面看來似乎是對加害人予以制裁,具有對加害人主觀惡性。
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確定股權轉讓價格
2021-01-07教育部部署高考,高考移民是什么
2020-11-30處理人事爭議的原則有哪些
2020-12-02保證合同變更反擔保效力是怎么樣的
2020-11-26未成年人侵權監(jiān)護人擔責嗎
2020-12-25別人盜取個人隱私可以報警嗎
2021-02-08父母出資購房可以收回嗎
2020-11-24合同債權質押制度具有哪些法律效應
2021-03-22無故減薪算辭退嗎
2021-03-13用人單位如何采取措施用法律手段裁員
2021-02-13勞動合同變更的方式
2021-03-21勞動合同糾紛管轄法院
2020-11-29勞務承包合同適用什么法
2020-12-05勞務外包員工離職補償
2021-02-26保險公司可否直接給付賠償金
2020-12-04保險事故中“第三者”的認定
2021-03-15哪些人能申領失業(yè)人員養(yǎng)老保險
2020-12-03保險合同指南有哪些內容
2021-03-21保險合同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021-02-07保險的合同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避免糾紛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