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算構成名譽侵權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總則》有效時期為2020年12年31日止,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款失效,由新頒布的司法解釋替換。
《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民法總則》110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嚴格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是否構成名譽侵權,要看侵權行為是否符合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如果符合的就就侵權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名譽侵權的構成要件:
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
2、行為人行為違法
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后果
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是否構成名譽侵權,要看侵權行為是否符合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如果符合的就就侵權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探望權的行使可以強制執行嗎
2021-02-13五保戶誰贍養誰繼承嗎
2021-01-19解除勞動合同后多久能取公積金
2020-12-01勞務合同和正式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1-30保險居間合約的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5新《保險法》增強了保險的保障性
2021-02-25保險合同終止多久可以復效
2020-12-26服兵役還有失業保險金嗎
2021-02-13保險公司理賠務工標準
2021-01-29車子被撞對方全責,保險公司不賠應該怎么辦
2020-12-02保險合同免責條款告知義務
2020-11-21保險利益原則是指什么
2020-11-23保險合同沒簽字想退保,怎么進行
2021-03-15我國保險法上受益人如何變更
2021-03-21不如實告知不賠 保險理賠可拒賠
2021-01-07出門旅游如何選擇買保險?
2020-12-29太原晉源區農村宅基地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04如何處理企業因機場占地拆遷補償涉及稅費
2021-02-24上海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13拆遷補償比例怎么計算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