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權行使的效力是什么
撤銷權行使的效力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對債權人、債務人、相對人均有效,其效力依判決而確立。具體而言,應包括幾個方面:
1、對債務人的效力?債務人的行為一旦被撤銷,則該行為自始無效,債務人免除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免除,承擔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承擔,為他人設定擔保的行為視為沒有設定,將債權讓與他人的行為視為沒有讓與,移轉財產的行為視為沒有移轉。
2、對相對人(或受益人)的效力?債務人的行為一旦被撤銷,因其行為而已經占有財產的相對人或已受益的受益人,負不當得利返還義務。行使撤銷權人或債務人都有權要求相對人或受益人返還財產給債務人,如原物不能返還,則應折價賠償。同時,在有償處分行為中,相對人或受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返還其對價給付。
3、對債權人的效力?債務人行為一旦被撤銷,對全體債權人均發生效力,由相對人或受益人返還的財產或利益,應作為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全體債權人(不含已設定特別擔保之債權人)應對此平等受償,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對返還財產或利益無優先受償權。但是,對其在訴訟上所支出之必要費用,應認為就追回之財產,債權人有優先取償之權利。
撤銷權行使的成立要件是什么
分別為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如下所述:
(一)客觀要件
1、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行為。
(1)能夠成為債權人撤銷權標的一般只能是法律行為,并且該法律行為應該是有效的法律行為,相反對于債務人所為之事實或者無效的民事行為,則不適用債權人撤銷權,因為前者無從撤銷,而后者無須撤銷。
(2)作為債權人撤銷權的標的法律行為,可以是雙方法律行為,也可以是單方法律行為;可以是無償法律行為,也可以是有償法律行為;同時,作為債權人撤銷權標的的法律行為,并不限于上述債權行為,對于物權行為也可以撤銷,例如,債務人在無資力狀態下,仍在其財產上為個別債權人或者他人設立抵押權,以致影響債權的平等受償或者實現,債權人可以對此抵押權設定行為行使撤銷權。
(3)可以成為債權人撤銷權標的的行為不限于法律行為,能夠發生法律上效果的適法行為,也包括在內:
1、準法律為(例如催告,承認之意思通知行為,債權讓與通知之觀念通知行為)(2)視同為一定法律行為之不作為。(3)訴訟行為同時為法律行為者,例如訴訟上之和解、抵銷。純訴訟行為,例如債務人之自認、訴之撤回。基于債務人及第三人共謀之訴訟所為之判決,雖不得撤銷,然得撤銷之行為不因執行名義之獲得,而免撤銷。(4)登記行為。
2、債權人對債務人須存在有效的債權而且繼續存在。
首先,債權人對債務人存在有效債權,是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并不享有債權,或者雖有債權,但該債權無效或者已經消滅,自然不能行使撤銷權;其次,該債權一般須為以財產的給付為目的的債權,雖不限于金錢債權,但須是以財產權為標的的債權;再次,該債權須為債務人為法律行為之前已經發生的債權,因為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主要針對的是債務人損害債權人實現債權的行為,在債務人所為法律行為之后才成立的債權,很難說受到了其前債務人行為的損害;最后,可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不必已屆清償期。因為撤銷權針對的是債務人積極損害債權的行為,若不及時行使撤銷權,等到債券期限屆滿時,將無法補救。
3、債務人的行為須有害于債權。
所謂有害于債權,是指因債務人的行為導致其清償資力的減少,以致于無法滿足債權的要求,給債權的實現造成了損害,這是撤銷權人撤銷權構成的一個重要判定標準。否則,即使債務人實施減少其財產的處分行為,但其資力雄厚,足以清償全部債權時,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
(1)判斷債務人的行為是否有害于債權,主要看債務人的行為是否導致其財產減少。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情形有兩種:一是減少其積極財產,如讓與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放棄權利等。二是增加消極財產,如債務人新承擔債務等。我國《合同法》規定,免除債務、無償轉讓財產或以明顯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為有害于債權的行為。除此之外,其他無償行為,或者以不合理低價所為之有償行為構成有害于債權。
(2)對債務人財產的減少是否導致債務人無資力的判斷標準,民法學者們存在較大分歧。關于無資力的認定,瑞士以債務超過為要件,德國、奧地利則以支付不能為要件。以史*寬先生為代表的學者采支付不能說[2];而王*明先生等則認為,債務超過說較為合理。他認為債務超過觀點對于損害債權行為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標準,即只要債務人在實施處分財產的行為以后,已不具有足夠資產清償債權人的債務,則認為該行為嚴重有害于債權。
筆者贊同支付不能說。債務人財產的減少,通常會對債權人的債權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此種不利影響須達到一定程度才可構成對債權的損害。如果債務人之行為雖然導致其財產減少,但并未達到債務人沒有清償資力的程度,即無資力狀態時,則不能說該行為有害于債權。二者相比較,債務超過是一種純粹的客觀狀態,是指債務人所負擔的總債務超過了其總財產,而支付不能要求稍高一些,是在債務超過的基礎上,經過強制執行仍無效果時才能構成,但并不嚴格要求必須經過強制執行無效果才可認定為無資力,如果存在即使強制執行也難獲滿足的事實既可認定為無資力,如債務人自認為無資力,或停止支付,或債務人的賬簿足可證明其無資力,或其他債權人已為強制執行但無效果,都可以證明其無資力。
(二)主觀要件
1、債務人的惡意
如前文所述,通說認為只有在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的情況下,才考慮其主觀要件,具體情況如下:
關于債務人的惡意,有觀念主義和意思主義兩種立法例。前者認為,債務人的惡意是指債務人對其行為可能造成履行無資力,從而對有害于債權的后果具有一定的認識。后者認為,不僅要有一定的認識,而且主觀上要有詐害他人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有詐害債權人的意圖。
兩相比較,顯然意思主義對于債權人要求過苛,因為債務人內心是否有詐害意思很難證明,而觀念主義較為可取,只要債務人知道處分財產的行為將導致其無資力清償債務,從而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卻仍然實施此種行為,已足以表明債務人具有惡意。而不必考慮債務人內心是否有此詐害的意思,既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也降低了該制度實際運作的成本。正如史先生所言:我民法規定債務人須明知有損害于債權人之權利,即以詐害之認識為已足,不必有詐害之意思。蓋采用觀念主義也。所謂明知有害債權人之權利,以知其行為可能引起或增強債務清償之無資力為已足。即贊同觀念主義。
但是理論界也有不同的觀點,房*坤先生認為從我國《合同法》的規定來看,關于撤銷權的主觀要件,從債務人來說,法律對于債務人的主觀狀態并無明確的要求。所以,在債務人負有債務而沒有清償的情況下,無論債務人是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還是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都應推定債務人有惡意。[5]即不管債務人對其減少責任財產性質的財產讓與的主觀意思如何(善意還是惡意),只要客觀上危及到債權人的債權,都應當賦予債權人撤銷權,而且,根據客觀的行為確定撤銷事由,也省去了認定債務人主觀狀態的麻煩,也不必再去爭論究竟如何界定惡意。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不再通過債務人的行為推定債務人的惡意。
2、受益人的惡意
臺灣學者將受益人分為第一受益人和轉得人。廣義的受益人不僅包括直接從債務人的行為中取得利益的人,還包括間接取得利益的人,前者被稱為第一受益人,后者為第二受益人即轉得人。史*寬先生主張采廣義受益人概念,將轉得人包括在受益人范圍之內。對于第一受益人,史先生對其惡意認為須受益人有詐害事實之認識,無須有詐害之意思,此點與債務人同.[7]即他認為同樣采取的是觀念主義。
對于受益人的惡意,按照我國合同法理解,受益人對于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處分財產會給債權人債權造成損害的事實是明知的,即為惡意。至于受益人是否具有故意損害債權人的意圖,或者是否曾與債務人惡意串通,在確定惡意時并不考慮。可見《合同法》采取觀念主義立法例。受益人的惡意,可以表現為與債務人的惡意串通;也可以表現為知其惡意而與債務人實施民事行為。而受益人于受益之前或受益之時知其惡意,則在所不問。意思主義認為受益人需要知道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而且要知道此種行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才構成惡意。
要求債權人舉證證明受益人在取得一定財產或獲取一定的財產利益時,已經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這對債權人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債權本身具有非公開性,債權沒有公示,很難推定受益人完全知道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和債務的內容。債權人做出這種推斷以后也很容易被受益人駁倒,所以受益人的惡意不應當包括已經明知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只要債權人能夠舉證證明受益人知道債務人的轉讓行為是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便可以認為受益人與債務人實施一定的民事行為時具有惡意。至于受益人是否具有故意損害債權人的意圖,或是否曾與債務人惡意串通,在確定受益人的惡意時不必考慮。
綜合上述,小編整理有關撤銷權行使的效力和成立要件的相關內容。由此可見,合同撤銷權的相關制度對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都有好處,它既能夠保證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也能夠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避免債務人或債權人用各種不正道的手段來逃避債務,能夠保證合同債務的履行。更多問題,律霸網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立約定金合同沒有主合同內容合法嗎
2020-11-30個人住房貸款條件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12非法轉讓土地是否有追訴時效
2021-03-10養別人老人多年能要回贍養費嗎
2021-01-27如何確定交通事故管轄法院,交通事故上訴的程序
2021-02-10房產證過戶了原來房產證還有效嗎
2020-11-08合同法欺詐撤銷的相關規定
2020-12-27沒有要約的合同是否要執行
2021-01-19佛山市住房公積金提取的前提需要哪些
2020-11-18聘用顧問需要遵循勞動法嗎
2021-01-10公司拖欠生育津貼是否屬于違法行為
2021-03-15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交強險賠償范圍及限額有什么變化
2020-11-24以房養老和養兒防老哪個更告譜
2020-11-26駕車撞人逃逸保險公司是否需要賠
2020-11-16雇人干活受傷用理賠嗎
2020-11-08保險經紀公司可以經營的業務范圍有哪些
2021-01-25土地承包合同撤銷補償問題
2021-02-06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需要什么證件
2020-11-26房屋被劃入拆遷紅線內,多久會被拆除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