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增多有哪些原因
1、金融部門信貸管理存在漏洞。
首先是金融部門特別是信用社貸前審查不嚴。放貸前不審查借款人的資信狀況和還貸能力,盲目將標的較大的款放出,致使大量貸款逾期無法收回,從而引發糾紛。同時有的銀行、信用社違反有關金融法規的規定,對一些到期不能償還貸款的借款人采用“以貸還貸”的轉貸方法延長還貸期限,從而導致一些確無還貸能力的借款人包袱越背越重,積重難返;其次是金融機構貸后監督不力,一些銀行、信用社給借款人發放貸款后,對其貸款用途和使用情況監督不力。有的借款人將貸款挪作它用,有的將名義上用于購買房屋或從事做生意的款用于揮霍或賭博等違法活動,致使許多貸款難以收回;有的借款人借款后,即跑到外地經商或打工,不知去向,金融部門對此情況一無所知。
另外,擔保制度流于形式。許多銀行、信用社的信貸人員在發放貸款時,對保證人是否具有實際代償能力和擔保能力不加以嚴格審查,只要有人擔保,一般都予以許可,造成借款人無力還貸時,保證人也不能履行代償義務的情況。
2、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只顧自身利益,法律意識淡薄。有的借款人并非無力歸還到期貸款,而是只顧自身利益,不信守合同,信譽低下,合同到期后,有償還能力卻拖欠不還,想方設法“拖債”、“逃債”,造成“貸款容易還款難”的局面;
二是有些企業、部門單位頻繁更換法定代表人,且許多“新官”不理“舊賬”,致使金融部門的收貸擱淺,只好訴諸于法律;
三是生產經營虧損,確實無力償還貸款。
3、擔保人法律知識欠缺,有還款能力,拒不承擔保證人的義務。
因此類案件絕大部分均有擔保人,且擔保人不止一人,當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借款時,按照《擔保法》的規定,作為連帶擔保的保證人就應在擔保期限內承擔還款義務,但絕大多數擔保人,因法律知識欠缺,認為擔保只是履行一定的手續,也不明白一般擔保與連帶擔保的區別,有不少擔保人還振振有詞的說:“錢也不是我花的,憑什么讓我還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私營企業要求的最低人數是多少
2021-01-04怎么寫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協議書
2021-01-31交通事故賠償有沒有精神賠償
2021-02-08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是什么意思
2021-02-18申請強制執行,但是被告拒不執行判決該怎么辦
2021-03-26交通事故誤工費證明怎么寫
2021-02-15房子抵押給個人可以過戶嗎
2020-12-21離婚協議日期寫錯還能生效嗎
2020-11-20合同債權質押的要點有哪些
2021-01-15大學生上課玩游戲猝死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02已登記的地役權轉移登記的情形
2021-01-15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2020-12-07理財保險的三大誤區如何避免
2021-03-01應收分保準備金與有關原保險合同能否相互抵消
2020-11-29保險合同是有償合同
2021-01-12保險合同變更的效力是怎么樣的
2020-12-19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0-12-10索賠發生糾紛能否單獨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
2020-12-31八種常見的車險拒賠糾紛
2021-02-17已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帶病投保人可獲得理賠嗎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