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原告張某與被告李某及貸款人王某都相識,原告是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股東,被告因資金周轉需要,原告介紹其向貸款人王某借款10萬元,2014年1月10日,被告向貸款人出具借據約定借款期限為6個月。1月10日當天,被告與貸款人王某簽訂了《借款擔保合同》,擔保公司作為擔保人。同日,原告作為反擔保人與擔保公司簽訂了《反擔保保證合同》。被告貸款到期后,貸款人多次向被告催收貸款,被告不予償還,擔保公司未履行擔保責任,原告遂于2015年3月15日替被告清償了10萬元債務以及利息,貸款人出具了證明。內容為:“李某借王某現金十萬元整已由張某擔保人歸還特此證明證明人:王某2015年3月15日。”此后,被告一直未歸還原告上述款,故原告要求被告償還其清償款。被告辯稱:原告張某不屬于《借款擔保合同》當事人,其還款行為系自愿,原告不能取得追償權。
【分歧】
本案爭議焦點為原告不屬于借款擔保合同當事人,能否要求被告償還代被告清償的款項,存在以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原告不能要求被告償還清償款,原告代被告清償的行為系原告自愿,且原告獨立于《借款擔保合同》外,不能因為清償行為而取得債權人資格,故原告不能要求被告還款。
第二種意見認為: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償還清償款,原、被告之間形成了不當得利之債,原告可以要求被告返款清償款。
【法律解讀】
一般贊同第二種意見。本案的關鍵在于原告代為清償行為的性質認定及其法律效果。
一、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根據法律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一是,一方要取得利益;二是,他方要受有損失;三是,取得利益與受有損失間存在因果聯系;四是,沒有合法依據。
二、不當得利在本案中的應用
被告為受益人。被告因向貸款人王某借款十萬元,是借款擔保合同中的債務人,對貸款人有還款義務,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而替被告清償債務,貸款人出具了原告清償的借條,被告的債務因原告清償行為而消滅,被告沒有了還款義務,因此是本案的受益人;原告是受損人。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替被告償還借款,消滅了被告的債務卻增加了自己的債務,因為被告的受益而自己受損,是本案的受損人;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被告債務得以消滅,是因為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替其償還了拾萬元借款,受益與受損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沒有合法依據。原告屬于借款擔保合同外的當事人,沒有替被告償還借款的約定義務,故被告的債務能夠消滅沒有合法的根據,因此本案構成不當得利,原告可以要求被告返還清償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栽贓誹謗的責任如何認定,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1-08公司減資股東是否承擔補充責任
2021-01-15法律規定公職人員違紀如何處分
2021-01-29涉外結婚怎么辦理結婚證
2021-03-10離婚女婿對前岳母無贍養義務嗎
2021-02-13小孩私自拿滅火器玩耍如何處理
2020-11-11交通事故鑒定收費標準
2020-12-16交通事故認定書期限
2021-01-16商業銀行解散是否需要申請
2020-12-16代被保人簽字投保是否合法
2020-12-05非法占有是否具有處分權
2021-01-16放棄去世人的繼承權后有居住權嗎
2021-01-10妻子出軌想離婚怎么辦
2021-01-23兒媳贈與公婆房產怎么繳稅
2021-03-15勞務外包繳納什么稅
2021-01-05失業保險金不得低于什么
2021-02-22合同三年可以辭退嗎
2021-01-29再保險合同業務有哪些
2020-12-13人身保險合同中“違法行為免賠”條款的理解
2021-01-25三者險保險人的義務包括哪些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