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原告張某與被告李某及貸款人王某都相識,原告是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股東,被告因資金周轉需要,原告介紹其向貸款人王某借款10萬元,2014年1月10日,被告向貸款人出具借據約定借款期限為6個月。1月10日當天,被告與貸款人王某簽訂了《借款擔保合同》,擔保公司作為擔保人。同日,原告作為反擔保人與擔保公司簽訂了《反擔保保證合同》。被告貸款到期后,貸款人多次向被告催收貸款,被告不予償還,擔保公司未履行擔保責任,原告遂于2015年3月15日替被告清償了10萬元債務以及利息,貸款人出具了證明。內容為:“李某借王某現金十萬元整已由張某擔保人歸還特此證明證明人:王某2015年3月15日。”此后,被告一直未歸還原告上述款,故原告要求被告償還其清償款。被告辯稱:原告張某不屬于《借款擔保合同》當事人,其還款行為系自愿,原告不能取得追償權。
【分歧】
本案爭議焦點為原告不屬于借款擔保合同當事人,能否要求被告償還代被告清償的款項,存在以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原告不能要求被告償還清償款,原告代被告清償的行為系原告自愿,且原告獨立于《借款擔保合同》外,不能因為清償行為而取得債權人資格,故原告不能要求被告還款。
第二種意見認為: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償還清償款,原、被告之間形成了不當得利之債,原告可以要求被告返款清償款。
【法律解讀】
一般贊同第二種意見。本案的關鍵在于原告代為清償行為的性質認定及其法律效果。
一、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根據法律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一是,一方要取得利益;二是,他方要受有損失;三是,取得利益與受有損失間存在因果聯系;四是,沒有合法依據。
二、不當得利在本案中的應用
被告為受益人。被告因向貸款人王某借款十萬元,是借款擔保合同中的債務人,對貸款人有還款義務,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而替被告清償債務,貸款人出具了原告清償的借條,被告的債務因原告清償行為而消滅,被告沒有了還款義務,因此是本案的受益人;原告是受損人。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替被告償還借款,消滅了被告的債務卻增加了自己的債務,因為被告的受益而自己受損,是本案的受損人;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被告債務得以消滅,是因為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替其償還了拾萬元借款,受益與受損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沒有合法依據。原告屬于借款擔保合同外的當事人,沒有替被告償還借款的約定義務,故被告的債務能夠消滅沒有合法的根據,因此本案構成不當得利,原告可以要求被告返還清償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有土地是否可以協議出讓
2020-12-06詐騙中初始獲利的投資者是否應返還
2021-02-26違法取得贈與物贈與合同有效嗎
2021-02-09婚姻效力糾紛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的婚姻效力如何
2020-12-14企業承包經營合同
2020-11-29足療店員工賣淫老板不知情有責任嗎
2020-11-20兒童在商場受傷賠償問題是怎樣的
2021-01-29勞務分包無資質的協議是否有效
2020-11-18勞務派遣的員工致害由誰擔責
2020-12-10辭退是開除公職嗎
2021-03-02旅游意外傷害險定義
2020-11-21投資理財保險的定義
2021-03-03保險公司拖車費標準是多少
2021-02-24精神失常自殺保險公司應當承擔保險責任
2021-01-07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2宣告死亡又復活保險金要退回嗎
2020-11-26保險代理合同范本
2020-11-21投保人的義務
2021-02-27自留地與機動地的區別
2020-12-112020年新農村建設,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