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當得利與侵權行為責任
我國民事立法關于不當得利只有兩個條文,《民法通則》第92條:“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予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1條規定:“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后,應當予以收繳。”
《民法通則》對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司法解釋對不當得利的返還標的、返還范圍也做了較為具體的規定。但對不當得利的規定過于原則,對不當得利的返還客體未做區分,沒有明確的受益人主觀是善意還是惡意的。司法解釋中對“返還不當利益”的界定不完備,不當得利的返還范圍并不限于原物及其孳息。“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解釋不明確。現行法規價格償還的計算方法,善意受領人在所得利益不存在時免除的返還義務以及轉得人的返還義務等未作規定。
雖然我國《民法通則》與司法解釋對不當得利都有立法規定但由于這一制度的規定的粗糙,太過抽象化,概括化,造成了我國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困難。法官在審判此類案件時只能依據“衡平”的原則來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應返還的范圍。但是法官的素質良莠不齊,與要求法官有較強的正義感和較高的專業素養相差甚遠。法官的認識不同,會造成相類似的案件出現巨大的差異。
二、不當得利與相關的制度關系
不當得利與民事行為、無因管理以及侵權行為等同為債的發生根據,但它們之間是不同的。
未生效的民事行為取得的利益是合法的、正當的,當然不成立不當得利;如果民事行為無效、被獲得的利益移交本人,而是由自己占有,構成不當得利。
侵權行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也可能從中得到利益,這種得利構成不當得利。
侵權行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也可能從中得利,這種得利構成不當得利。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侵權行為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競合。
綜合上述,小編整理有關不當得利的相關內容。由此可見,在我國的法律中,對于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定只有兩個條款。但司法對于不當得利的原則做相關的解釋。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相關的事,律霸網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模擬拆遷協議有時間限制嗎
2021-01-06游樂園游玩死亡景區要承擔責任嗎
2021-02-25實習期簽訂兩年合同辭職要交違約金嗎
2020-11-13股東借款能否抵押擔保
2020-12-18民間借貸房產抵押房子會被執行嗎
2020-11-10探望權義務主體的協助義務是什么
2021-01-05胎兒取得繼承權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09雇傭關系下的猝死賠償嗎
2020-12-14勞動合同終止是否包括勞動合同解除
2020-11-19退股能否競業限制
2020-12-31單位與個人簽訂勞務合同需注意什么
2021-03-15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是否能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1-17繳費期對保單利益有影響嗎
2021-02-18保險代理人沒有資格證書從業違法嗎
2021-01-25土地轉讓的費用有哪些
2021-02-13房地產拆遷費用非貨幣性補償方式如何處理
2021-02-03當商用租房遭遇拆遷,租戶是否可以享有停產停業賠償
2021-01-28農村的“大棚房”與“農家樂”遇到拆遷,有補償嗎
2021-03-26棚改中對于無證房按違建拆除,有沒有法律依據
2021-01-18廠房拆遷員工遣散費怎么算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