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訴權的不當擴張會沖擊公訴的起訴裁量權。20世紀初,西方刑罰目的刑主義思潮興起,刑罰的教育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有罪必罰的報應刑思想的至尊地位受到了挑戰。報應已不再是刑罰唯一的目的,刑事領域照耀著一些溫情脈脈的人文關懷的光芒。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就是廣泛地采用起訴便宜主義。不起訴制度也體現了國家在該問題上的利益斟酌和價值選擇。公訴權不僅包括積極的公訴權,也包括消極公訴權即不起訴權。而依照我國現行刑訴法的法律規定,只要被害人對不起訴決定不服,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這實際上是對檢察機關的起訴裁量權的否定。也就是說自訴權的不合理擴張有否定公訴裁量權的危險。這意味著對公訴的一種分割,從而導致人民檢察院喪失了終止刑事訴訟的最終決定權。由此可見造成這種公訴權與自訴權沖突的原因正是制度設計的不合理。
第二,公訴轉自訴案件使得自訴性質更為模糊不清。我國刑訴法沒有明確什么是自訴,只是直接規定了自訴案件的范圍。在有的著作中,這樣定義自訴:“自訴是指有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控訴方式。”[2]這個概念僅從形式意義上界定自訴,沒有指出自訴的實質特征。而且從自訴與公訴雙軌的分野我們可以推知自訴案件必須是不太嚴重、對社會造成危害不大的犯罪。而且自訴案件侵犯的主要是公民個人的權益。被害人對這類案件訴權的行使與否,一般不會對國家、社會造成危害。自訴案件必須是依靠個人力量能承擔舉證的案件。不宜規定為自訴的案件,即使規定了也將因司法實踐中難以履行而淪為形式,反而不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利益。我國公訴轉自訴在立法方式上采概括式,案件范圍既大且不確定。這就使自訴案件的范圍空前擴大,許多社會危害性很大、舉證較難的犯罪也進入了自訴領域。這類案件本身應屬公訴性質,其案件性質并非不太嚴重、社會危害不大,其侵犯的主要也并不是被害人個人的利益。對于這種本應由公訴機關追訴的犯罪,而由被害人以維護個人利益為目的提起自訴程序來恢復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顯得既不適當,救濟范圍也狹小的太多。事實上,在立法之初自訴案件的設計更多地考慮是司法資源的配置問題,認為司法機關內部存在著人員不足,素質低下,經費缺乏,裝備落后,監所擁擠等,已經同大規模犯罪化立法所要求的大量
迅速地司法投入形成了鮮明反差。故而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最大化的追訴犯罪上面,而較少的考慮這類案件是否合乎自訴案件的特點。這類案件的加入把本就沒有明確的自訴概念進一步模糊化。導致理論上的混亂和認識上的不清楚。
第三,保護當事人權利的初衷難以實現。公訴轉自訴案件設立之時的一個考慮是給被害人增加一個救濟渠道,但實踐中這種立法意圖實現的程度值得懷疑。把公訴案件轉為自訴案件后,控訴犯罪的舉證責任當然得由被害人來承擔。由于這類案件多為難以查證或者缺乏其他定罪條件的“扯皮”案件,在公、檢機關憑借國家強制力都無法查證屬實的情況下,被害人承擔舉證責任不太現實。而且我國被害人權利極其有限,在修改刑事訴訟法后這種現象雖有所改觀,但沒有明確規定被害人有調查取證的權利,刑事訴訟法之明確規定了律師的取證權,然而被害人即使在律師的幫助下取證的渠道也是有限的。加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比民事訴訟高,所以被害人及時調取到了一定的證據,其控訴也常常因證據不足而以失敗告終。法的運行效果是檢驗立法成敗的試金石,被害人具有書面意義上的起訴權并不意味著實際上實體權益得到了維護。
近代刑事訴訟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關注和保護一浪高過一浪。公訴轉自訴會對犯罪嫌疑人產生何種影響呢?當公訴機關根據其起訴斟酌權終止一個案件后,由于公訴轉自訴的存在犯罪嫌疑人可能再次陷入被追訴的境地。為了保證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犯罪嫌疑人必須隨傳隨到,人身自由受到妨礙,影響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種“奉陪到底”的義務對犯罪嫌疑人是不公平的。[2]
第四,自訴權制約公訴權的預想落空。公訴轉自訴后,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撤出訴訟程序,只有一些協助義務。它們已不再以訴訟主體的身份存在,也就是說置身于訴訟程序之外。由此可見“本應履行法定職責使案件進入公訴程序的原處理機關可以僅以其不予立案這一決定為條件就將案件輕而易舉地推給法院,反而讓人民法院按公訴案件不能調解的標準審理這些所謂的自訴案件,隨意增大人民法院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把人民法院當作萬能的消化器而原處理機關自己卻不再負任何責任。”[3]因此法律原來預想以自訴權制約公訴權實際上落空了。
第五,司法資源不合理消耗,難以體現效益原則。自訴制度的初衷之一是節約司法資源,達到訴訟經濟的目的。一方面對人身、財產權利以外的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
益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案件也提起自訴,導致于法無據的自訴材料堆積法院案頭,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原因決定的。首先,從被害人的心理態度方面看,被害人往往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總希望將犯罪嫌疑人交付審判,使其得到應有的報應和懲罰,因此有強烈的追訴愿望。其次,刑事訴訟法145條的規定與170條的規定就提起公訴轉自訴案件的條件存在不同,170條規定的第三類自訴案件必須有證據證明,且只限于侵犯人身、財產的案件,而145條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不論有無證據證明均可以起訴。因此145條的規定在制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同時也給被害人濫訴打開了法律缺口。
另一方面,國家從有利于教育挽救失足者,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更加有效地打擊犯罪的角度考慮,對有些案件不起訴,這種不起訴斟酌一般也為法院所認可。被害人在走完一套程序后實際又回到原點,只是空耗人力、物力、才力,顯然是不合乎經濟原則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女方提出退婚需要退紅包錢嗎
2020-12-22房屋公證怎么收費
2021-02-10眾籌操作過程中的障礙
2021-01-082020年發明專利申請官費及年費標準是多少
2021-02-11七級傷殘嚴重嗎
2021-02-09招標文件中的合同條款可以改嗎
2021-02-17欠錢無力償還法院怎么判,會坐牢嗎
2021-02-05兒媳女婿有贍養義務嗎
2020-12-11妻子不擇手段制造離婚證據
2021-03-24公民個人財產信息包括哪些
2021-03-19債務危機有哪些救濟途徑
2021-01-03火災財產損失如何舉證
2020-11-15怎樣進行意外險理賠
2020-12-15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2020-12-31六年工作沒買保險怎么賠償
2021-02-16保險100萬撞死人賠多少
2020-12-08退機動車保險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31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保險公司被判賠償
2021-01-12承包合同可以變更嗎
2021-02-28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什么權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