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附隨義務法律規定的依據是什么?
合同附隨義務法律規定的依據是《合同法》,附隨義務是指在法律無明文規定、當事人之間亦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合同目的的實現并維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主要是人身和財產利益,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依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所承擔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雖然我國《合同法》規定了通知、說明、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但附隨義務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二、司法解釋
首先是其地位具有“附隨性”。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與合同約定為依據,不但明確且具有法律效力,權威性較高,是合同關系中的主要義務。然而附隨義務主要存在于判例學說之中。其次是法律效力較低或者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它衍生和附隨于法定義務、約定義務,容易被忽視。第三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與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約定義務相比,附隨義務并非自始確定,而是隨著合同的運行,根據合同目的和維護合同當事人利益的需要而逐步確定的。
這種不確定性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合同關系會產生附隨義務是不確定的;合同運行的不同階段會產生附隨義務亦是不確定的;附隨義務的內容不是統一的、共同的、一般性的,而是特殊的。附隨義務內容的不確定性,加重了合同當事人的注意程度,也容易導致履行行為的效率低下。第四是違反附隨義務的責任不明確。附隨義務由于其依據缺乏權威性且內容不確定,故違反附隨義務的責任也相當不明確。依合同法的一般原理,違反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約定義務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并有明確的適用情形。但違反附隨義務適用何種原則是不明確的。上述缺陷說明,附隨義務在調整現代合同關系時,平衡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社會間的利益關系的能力極其有限。
因此,附隨義務只能歸屬于日常生活經驗,而不能將其定位于法定義務群。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只能視案情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法則來分析認定交易各方是否守約,而不能直接以當事人違反附隨義務判令其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附隨義務法律一般情況下只能用于口頭約定,并不能形成法律性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合同附隨的不適用性,往往在合同的履行過程無法兌現,造成矛盾和糾紛,具體的法律規定仍然以合同中規定的條款為準 。具體情況應當由司法機關對合同附隨義務的解決為準 。
沒簽合同被辭退怎么賠償?
試用期沒簽勞動合同違法嗎
合同訂立時需要注意的哪些法律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質押股權孳息的范圍是怎樣的
2021-02-08留置權人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嗎
2021-03-18簽了競業限制離職后會補償嗎
2020-11-26冤假錯案怎么舉報
2021-03-19產假辭退我違法嗎
2021-02-17證明房款是誰付的,房子就是誰的嗎
2021-02-09可分攤為公攤面積的空間分為哪幾類
2021-02-09抗辯權保險法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5兒童意外傷害保險選購指南
2021-02-07什么是刑事代理
2020-11-14雙親死亡土地承包經營權歸誰
2020-12-04土地流轉補償方案的相關內容
2020-11-18公房拆遷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21政府如何進行折遷
2021-01-21拆遷人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2020-12-29如何辦理拆遷安置房土地使用證
2021-01-07拆遷中如何審查評估報告是否合法
2020-11-23房屋沒納入拆遷紅線內,能否申請拆遷
2020-12-02司法強拆后的救濟辦法是什么
2021-01-09房屋被偷拆后如何維權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