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民事法律的規定,只有民事主體具有處分權才可以處分動產或者不懂產,否者有處分權的主體是可以主張無權處分的追認的。在特定主體行使無權處分的追認行為之后,之前發生的財產轉移不會發生法律效力,也即具有溯及力。
一、追認權的行使方式
我國民法規定了三種不同情形的追認權,一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法定代理人可就此行為行使追認權;二是無權代理制度中的被代理人享有的追認權,三是無權處分制度中權利人享有的追認權。前兩者的追認權均規定相對完善,但關于無權處分中權利人如何行使追認卻未作詳解。一般認為,常見的追認權的行使方式有以下兩種:
1、明示。一般認為,追認一般應當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以明示的方式是行使追認權的最典型的形式,如通過語言、文字的或其他方法直接的進行意思表示。只要能清楚表明權利人的意思即可。至于是否采用特定的形式,一般不作要求。
2、默示。關于默示內涵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可推斷的意思表示,即權利人不使用話語,而使用某種具有特定的、法律行為意義上的符號。這種情形可以是約定,也可以是交易習慣,這種可推斷的意思效果與明示的效果是一樣的。[1]二是真正的沉默。但關于沉默能否作為行為追認權的方式存有爭議,有觀點認為,追認只能采取明示的方式,而且應向效力未定的第三人為之。沉默和推定均不構成追認。亦有觀點認為,“沉默不語”應“視為拒絕追認”。如德國民法實行“行使拒絕追認權”制度,未明確表示追認則視為拒絕。又如《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關于法定代理人及被代理人的追認權行使方式的規定,“不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則沉默應表示拒絕予以追認。
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法律賦予了沉默不同的意思表示和法律效力。有積極的法律效力,如《合同法》第一百七十一條規定:試用買賣中試用期屆滿,買受人的沉默,視為同意購買;又如,《擔保法解釋》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共同共有人明知個別共有人擅自將共有財產抵押而未表示異議的,視為同意。也有消極的效力,如《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第三人催告后,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沉默的,視為拒絕。在無權處分制度中,權利人保持沉默的也因區分不同的情形,不能一概而論。
1、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經相對人催告后,權利人保持沉默,此情形下,應賦予其積極的法律效力,即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行為予以追認。因為經催告后,有理由相信權利人已經知道了無權處分人的無權處分行為,如果沉默,宜推定為權利人對無權處分行為予以追認。否則,只要相對人辯解我未作任何表示,是對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予以拒絕,則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尤其是在夫妻一方出賣貨物,只要另一方主張我只是沉默,未作表態,是拒絕追認,則將會限制交易的發展,而且相對人也難以對權利人沉默系予以追認提供證據證明。
2、相對人惡意。如無權處分人和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無權處分人保持沉默的,應賦予其消極的法律效力,即視為拒絕追認。因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這是民法精神、民法的基本原則相悖,賦予權利人用沉默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是正當的。
3、相對人善意、惡意難以查明的情形。則應適用可推斷的意思表示綜合考察,如考察處分人與權利人之間的身份關系等諸多因素。(1)如果無處分權人與權利人沒有高度的身份關系,沉默應視為拒絕追認。這樣符合關于沉默則視為拒絕追認的一般規定,也可以和法定代理人及被代理人的行使追認權的規定一致,也有利于充分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2)如果無處分權人與權利人有密切的身份關系,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權進行處分行為,則沉默應視為追認。如無處分權人與權利人為夫妻關系,雙方經濟利益高度一致,在對外關系上往往被看作統一交易體,當夫妻另一方明知夫妻一方無權處分而不提異議時,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其已同意處分行為;且無權處分所取得的財產仍為夫妻共同財產,當處分有利于增加夫妻共同財產時,夫妻另一方往往以“不異議”表示同意,法律強制推定為“拒絕之意思表示”反而違背其真實意思。[2]
總之,對于無權處分中追認權的行使方式應注意不同的情形,尤其要注意權利人沉默的情形下的意思表示及法律效果。不能一刀切,應當注意不同情形的下沉默的法律效力,要考慮到相對人善意或惡意的主觀態度。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說“《合同法》第51 條的含義是指將所有的無權處分行為都作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處理, 而不區分相對人是否具有善意或者惡意呢? 我認為, 這樣理解將非常不利于對善意當事人的保護以及對交易安全的維護”。[3]故而只有從區分相對人善意或惡意主觀態度出發,才可以既護權利人財產的靜態安全,又可以兼顧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從而維護市場交易安全與穩定,增進社會的誠實信用。
二、追認權行使的期限
1、爭論:無權處分中追認權是否應當設定期限?
觀點一:無權處分中權利人追認權的行使沒必要設定期限。理由:在無權處分中,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簽訂的無權處分合同,權利人對該合同不享有任何權利,不承擔任何義務。法律無必要對權利人的追認設定一個期限。而且在無權處分中,無權處分人在對標的物進行處分時,如果處分人不對標的物的實際權利人進行披露,第三人根本無法知道該標的物的實際權利人是誰,即使法律賦予了第三人以催告權和期限設定權,其也因無法確定催告的對象而使得該權利無法實現。因此,沒有必要對無權處分中權利人追認權的行使設定一個期限。[4]
觀點二:無權處分中的追認權與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關于法定代理人及被代理人的追認權屬性一致,后兩者均規定了相對人享有追認權,且明確規定了相對人享有催告權設定時間限制,故無權處分中的追認權宜應設定行使期限,否則不利于商品流通與保護。
“法律不保護躲在權利上睡大覺的人”,權利的行使都需要期限的制約,追認權的期限如果漫無邊際, 往往會造成債權債務關系的不穩定性,對相對人來說顯然有失公平,故設立追認權期限確有必要。無權處分后果在是屬效力待定的狀態,期限不定導致民事行為處于不定狀態,如不設定期限,權利人則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向相對人行使追索權,不利于經濟流通,易造成市場交易的混亂。
2、追認權期限法定或意定?
有觀點認為,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表明該規定在追認期限上并非強制性的,而是屬于任意性的規定,當事人 “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而非“應當”,無權處分下的追認權期限參照此規定也較合理。
無權處分中的追認權畢竟不同于法定代理人與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在無權代理中,相對人可以知道被代理人的具體身份,而無權處分中,相對人往往不知道權利人的身份信息,故雙方約定的追認權期限缺少可能性。“追認的作出太遲的,也不能發生效力”。根據追認權屬于形成權的性質,應當就規定追認權的除斥期間,而不宜由雙方約定。鑒于追認權與撤銷權均為形成權,可規定追認權的期限為1年,從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計算。
在不同的法律體系中,對默示的效力的規定是不一樣的,故而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最好采取明示的方式。但是在第三人屬于善意取得的情形下,有處分權的主體,是不得主張無權處分的追認的,只能要求無處分權的當事人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金。
共有著作權的行使、處分和分享
無權處分和無權代理的區別
無權處分買賣合同的效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無性婚姻是冷暴力嗎
2021-02-02股權轉讓協議與增資協議有什么區別
2021-01-24承租人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單方解除合同
2021-02-19勞動保障執法的主要方式有什么
2021-01-11仲裁調解后需要開離職證明嗎
2021-02-11公司股權回購法定事由有哪些
2021-02-09律師能不能在企業擔任監事
2021-02-11股東與實際控制人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
2021-01-19人被車撞后怎么處理原則
2020-12-12法律上的離婚保護措施有哪些
2021-03-15承攬關系與雇傭關系的區別
2021-03-05保姆虐待老人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1-01-06農村土地確權后是否土地變成私有
2020-11-20挖沙子犯法嗎
2021-01-06購房要做好的細節有哪些
2020-11-22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
2021-03-11小產權房改名有效嗎
2021-02-25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2021-01-14簽訂勞動合同后沒有實際履行怎么處理
2021-01-30實習協議重要嗎,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