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陜西董-偉故意殺人案首起被報道“槍下留人”開始,湖北郭*英、李*儒故意殺人案,河北陳*清、楊*亮、何*強搶劫案等多起案件都先后上演了各種版本的“槍下留人”事件。隨著媒體的曝光,又有云南昆明杜*武案、湖北京山佘祥林案、河北唐山李*明案等一些冤假錯案出現在人們眼前。死刑復核程序因此被推向風口浪尖,成為專家學者、民情輿論的關注焦點。
死刑復核程序是我國刑事訴訟中針對死刑案件專門設置的一個特別程序,即凡判處死刑的案件,在經過普通的一審或者二審程序后,尚不能發生法律效力,還必須經過一個特別的復查核準程序。其目的是為了在程序上多一道把關,防止錯殺,堅持慎殺。同時,這也是為了正確理解法律,平衡各地對死刑案件的把握,統一執法尺度。
但長久以來,刑事法律上關于死刑復核程序的規定十分原則粗泛,雖然《刑法》、《刑事訴訟法》均規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但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又將大部分的死刑核準權下放到各省高院,省級高院往往兩套制度一套人馬,導致死刑復核制度呈現虛置化,運作并不盡如人意。并且,由于長期以來死刑核準權的下放,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復核程序上并沒有太多的實踐指導經驗。
我國于1997年和1998年簽署了人權兩公約,即《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權”公約批準后,對我國刑事訴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憲法修正案》中規定的尊重保障人權亦直接影響現有刑事訴訟制度。此外,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整個刑事訴訟運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正醞釀修改。而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準權、完善死刑復核程序正是順應了這一改革趨勢。
2005年10月26日,在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落實有關法律的規定和中央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部署,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核準權,并制定死刑復核程序的司法解釋”。
2006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改了其中死刑案件核準權的授權條款,將《人民法院組織法》的第13條修改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為死刑案件核準權的統一行使提供了立法支持。這個決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死刑復核權下放20多年后的正式回歸,是司法改革邁出的很大一步,標志著《憲法》關于“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正在逐步落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質押期限屆滿后是否有效
2021-02-16學校和老師侵犯學生權利的體現有哪些
2021-03-11企業營業執照吊銷職工仍可申請工傷嗎
2020-11-29學車引發車禍,賠償責任該由誰承擔
2021-01-10不安抗辯權的行為表示方式是哪些?
2020-12-09公民到法院起訴離婚有什么程序
2020-12-09撞到人受傷逃逸要負什么法律責任
2020-11-26丈夫因無性婚姻鬧離婚 起訴能否判離
2021-01-05失能老人怎么照顧贍養
2021-02-06先予執行的申請流程是什么
2020-11-22交通事故索賠攻略
2021-01-26休產假期被裁員怎么賠償
2021-01-15學生宿舍摔傷學校要負責任嗎
2020-12-02中介有哪些價格欺詐的情形
2020-12-11第一次入職的就業證如何辦理
2020-11-13公司依勞動合同調整工作崗位員工不同意怎么辦
2021-01-09對于未約定補償金的競業禁止協議有效嗎
2021-03-23企業濫用試用期的情形有哪些
2021-03-18勞務外包員工離職補償
2021-02-26坐飛機購買航空意外險有必要買嗎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