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太康縣律師 香河縣律師 鄱陽縣律師 黃梅律師 陽春市律師 蘭山區律師 彭山縣律師
現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法律也逐漸的完善了起來。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一些關于債務的問題。但是往往由于我們對債務的一些法律知識不太了解,導致一些經濟上的損失。下面就請大家跟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債務中關于法定撤銷權的行使條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
法定撤銷權的行使條件
(一)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受贈人如果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贈與人的近親屬時。
這表明,贈與合同賴以存在的感情基礎將不復存在,與之相適應,贈與合同也將失去存在意義,因此,法律賦予贈與人有權撤銷贈與。何謂嚴重侵害,我國合同法并未明確予以界定,造成實踐操作中的困難。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規定受贈人的行為須為應受刑法處罰的程度,若僅為一般侵權行為而不構成犯罪,則不發生贈與人的撤銷權但考慮到贈與合同的單務性、無償性等特點,我們認為,凡是受贈人實施的、足以危害贈與合同賴以存在的感情基礎的任何行為,均為此處的嚴重侵害行為,不僅包括受贈人對贈與人及其近親屬實施的犯罪行為,而且也包括受贈人對贈與人及其近親屬所實施的嚴重有損道德名譽等行為。至于受贈人的近親屬的范圍,應與《民法通則》和有關的司法解釋確定的近親屬范圍相同。包括贈與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孫子女和外孫子女。
(二)受贈人對贈與人負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贈與人可以依法行使撤銷權。
這里的扶養應是廣義上的扶養,包括扶養、撫養和贍養三種類型。但這里的扶養是指法定的扶養還是既包括法定的扶養也包括約定的扶養?有學者認為,受贈人對贈與人的撫養義務既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約定的。
這是由贈與人撤銷權的立法目的決定的。如果僅僅把此處的扶養義務限定為法定的,勢必會限制和剝奪贈與人通過行使撤銷權來保護其權利。我們認為,此處的扶養應僅指法定的扶養,因為我國合同法對于受贈人不履行約定義務在第192條第1款第3項中已作了專門規定,負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是指:一是存在受贈人不履行對贈與人撫養義務的事實,二是此事實是在受贈人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而不履行所致。如果受贈人在沒有撫養能力的情況下而不履行則屬于客觀上不能,表明受贈人主觀上并無不履行的故意,在此贈與人不能行使法定撤銷權。
(三)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一定的負擔,接受一定的約束。
而受贈人如果不按約定履行該負擔的義務,是一種對自己諾言和對贈與人意愿的違背,從某種角度上講,也是有損贈與人的利益的。為此,法律特別賦予贈與人以法定撤銷權。從合同法角度來講,不履行約定的義務包括完全的不履行、遲延履行、不適當履行等,其中完全不履行包括拒絕履行和根本違約兩種情況。在這兩種情況下,贈與人行使法定撤銷權沒有爭議,但在不完全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情況下,能否行使撤銷權呢?對此,我國合同法沒有予以界定。我們認為,如果將受贈人的部分不履行或者輕微違約行為也包括在不履行的范圍之內,則贈與人動輒就行使撤銷權,實際上等于贈與合同對贈與人無任何約束力,受贈人也將因為部分履行而易于受到損害。但如果在部分履行的情況下,不允許贈與人行使撤銷權,則對贈與人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我們認為,在受贈人部分不履行約定義務的情況下,應允許贈與人享有與受贈人不履行義務部分相適應的部分撤銷權,這樣既能維護贈與人的意志和利益。
法定撤銷權的行使條件,要是把受贈人的部分不履行行為也包括在范圍之內的話,那么贈與人動輒就行使撤銷權,實際上等于贈與合同對贈與人無任何約束力,受贈人也將因為部分履行而易于受到損害。這樣既能維護贈與人的意志和利益,也可以避免贈與人法定撤銷權的濫用。
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消滅的情形
擔保人能否行使撤銷權?
合同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是多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直播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23雇傭關系人身損害賠償
2020-12-21公證在擔保法中的效力
2021-03-19交通事故逃逸一般怎么處理
2021-02-26男方出軌女方提出離婚,能否要求賠償
2020-12-09因公殉職認定標準是什么
2020-12-29續簽的勞動合同期限必須原來的一致嗎
2020-11-27飯店試用期十天不給工資合法嗎
2020-12-26國家對標準工作時間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0調崗降薪案例一
2021-01-06股權激勵糾紛是否屬于勞動仲裁
2020-11-21飛機延誤險賠償太低怎么辦
2020-12-10本案保險合同約定損失賠償是否成立
2021-02-09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
2020-11-10是否要購買強制保險
2021-02-08旅游保險是怎么一回事,旅游保險究竟包括哪幾種
2021-03-21土地承包合同未到期能收回土地嗎
2021-03-19土地流轉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23拆遷中央空調能否賠償
2020-11-08拆遷權益糾紛能否訴訟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