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辯權是我們維護自身利益進行一種對要求進行反抗的權利。判決是由法院對案件結果做出的認定,是要求犯罪行為人應該實施的法律行為。所以二者聯系起來的話就是當事人反抗法院對案件做出判決的決定,對此有些人就會產生疑惑。那么就有人問了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判決是如何規定的?
一、法律是如何規定同時履行抗辯權的?
第66條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關于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的法律效果,法律上未設規定,實務中亦有不同的理解。姚新華教授認為:在債務人(被告)行使抗辯權時,法院是作債權人(原告)敗訴判決抑或是同時履行判決如以敗訴判決,原告則須先為給付后再為自己的抗辯權起訴;而以同時履行判決,則可以使一次判決即達實體法設此權利的目的。[11]姚先生的觀點值得贊同。
德國民法典第322第1款規定:一方因雙務合同而對向其負擔的給付提出訴訟的,主張另一方享有的、在對待給付履行前拒絕給付的權利,只具有判決另一方同時履行的效力。[12]此學說被稱為同時履行判決或交付給付判決。王澤鑒先生認為,債權人未提出對待給付而向債務人請求給付時,債務人不負遲延責任;債權人提出對待給付而債務人未為給付時,應負遲延責任。在訴訟上債務人未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時,法院應作出被告給付的判決。反之,債務人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時,法院亦應作出同時履行的判決。[13]筆者認為,其法理依據是未經當事人主張之事實,法院不得認定,未經當事人請求之事項,法院不得裁決。概言之,凡當事人未聲明之事項,法院不得加以裁判。否則即為訴外裁決,有違民事訴訟不告不理之原則。
在被告提出同時履行抗辯權時,法院作出同時履行判決是否須被告提出同時履行給付的請求,依王澤鑒先生的見解,法院于同時履行的判決,不必基于當事人的請求。原告雖主張被告給付的判決,法院于被告行使抗辯權時,仍應為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判決。被告雖不為同時履行判決的請求,只要其已依第264條(地區民法,筆者注)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法院亦應為同時履行的判決。[14]筆者認為,此即所謂當事人主張或請求可測得的射程之內。實務上債務人若援引《合同法》第66條規定進行抗辯,斷不會有要求對方或自己單方履行的意思,法院作出同時履行的判決,當符合債務人抗辯之意思。
同時履行抗辯權于何時行使,《合同法》未設規定。我國臺灣地區實務上認為,同時履行抗辯權,無待以訴為之,即同時履行抗辯權于訴訟上及訴訟外均可以行使。債務人在訴訟上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時,法院應當審理。債務人于訴訟外主張,但在訴訟上由當事人(包括原告在內)陳述,應為債務人已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于此情形,法院也應當審理。[15]有疑問的是,債務人在訴訟上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應于何時提出為有效。臺灣學者認為,同時履行抗辯權是屬于事實上的主張,應當在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提出。[16]該觀點從保護債務人權利言,雖為可取,但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若被告一審未提出同時履行抗辯權主張,待一審法院判決后,被告上訴至二審法院再行主張,二審將對一審進行改判,不利于維護裁判的既判力。據此,筆者認為,同時履行抗辯權被告應于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否則視為放棄抗辯權,法院可徑行判決其敗訴,上訴至二審時亦不予審理。
法律賦予了人民抗辯權就是希望人民能夠積極主動地行使自己的權利,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遇到現實生活中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和判決的話,我們就有權行使自己的抗辯權保護自己的利益。因此也就有可能出現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判決情況,不過這樣的事件只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才能夠被認可。
什么情況下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有哪些
不安抗辯權行使怎么確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冒充房主簽訂房屋轉租合同
2020-12-17工程款支付流程是什么,工程款支付的違約責任是什么
2020-12-23交通事故雙方同等責任對方沒保險怎么辦
2021-02-26物業能在合同到期后收取物業費嗎
2020-12-12買集資房需要看對方什么手續
2020-12-24中止履行合同應注意什么
2020-11-10公司上班試用期提離職不批準怎么辦
2021-02-19【法律常識】擔任勞動爭議調解員的條件
2021-03-11第三者責任險保自家人嗎
2020-11-09扶老人險中是真撞人而不是被訛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21外資保險公司 未按照規定公告罰款多少
2021-01-19網絡保險受到哪些限制
2021-02-02保險條款的法律規定怎么樣
2020-11-14保險合同名字錯了怎么辦
2021-02-22住房保險是什么,住房保險有哪些好處
2021-02-14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0-11-12保險投保人與受益人有什么異同點嗎
2020-11-24裝寬帶 個人信息遭遇“代理傷”
2021-01-19關于保險理賠時效
2021-03-06土地流轉合同應當包括哪些內容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