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盜贓遺失物留置權是否適宜善意取得制度?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4 · 918人看過

生活里想必大家一定遇見過對盜贓遺失物留置權到底該歸屬于誰的糾紛,人們對此也眾說紛紜,有人說該物歸原主,有人說該占為己有,在法律上有種制度叫善意取得,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對,那么盜臟遺失物是否適宜善意取得制度呢?下面就隨律霸小編來討論討論吧。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

善意取得,又稱即使取得,是指動產占有人無權處分其占有的動產,如果他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出于善意的,則受讓人將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及其他物權。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中的“以手護手”的原則。而不像其他的很多制度起源于羅馬法,羅馬法強調對所有權的絕對保護,奉行“任何人不得以大于其所有權的權利讓與他人”并賦予所有權以完整的追及權,羅馬法法諺有云“物在呼喚主人”表明任何人不能轉讓屬于他人的財產權利,財產一旦被盜或通過其他非法的方式使所有人喪失占有,任何人包括善意的買受人,均不得就該財產取得完整的所有權,否則,真正的權利人可以要求返還已經由轉讓人轉讓給他人的財產。由此可以看出,羅馬法中并不存在善意取得制度。而在日耳曼法中,動產所有權的享有必須以占有為前提。權力人將自己的財產讓與他人占有時,權利人不得請求第三人返還,而只能要求占有人(轉讓人)賠償損失。保護由所謂無權利人善意取得動產的所有權是伴隨著財產交易安全的要求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慢慢發展為近現代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價值判斷就在于在善意的第三人和原權利人之間的利益天平上作了一個有利于善意第三人的價值選擇,但是有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比如,對原權利人的權利造成的損害如何去救濟,什么樣的財產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是適用占有脫離物還是占有委托物?占有脫離物種的盜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等有關問題還存在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這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探討。

二、盜贓物的概念

討論盜贓物的善意取得,首先涉及到盜贓物的界定問題。臺灣法學家王澤鑒認為“所謂盜贓,較諸一般贓物之意為狹,系以竊盜、搶奪或者強盜等行為奪取之物為限,不包物因侵占所得之物在內”,并且“盜贓不包括詐欺或者侵占所得之物",是指:“以竊盜、搶奪或者強盜等行為奪取之物而言,而由詐欺取得之物,不包含在內[2]”。然而,盜贓物在我國大陸立法中卻沒有統一的內涵和外延,中國辭海將盜贓物解釋為“贓者,貪污、受賄或者盜竊之所得也”,法學詞典將盜贓物解釋為“犯罪分子用搶劫、盜竊、詐騙、敲詐勒索、受賄、走私、投機倒把等非法手段取得的金錢和物質。首先,盜贓物應是指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所取得的一切財物,是指以法律禁止的私力,剝奪原占有人的占有而取得占有的動產。因欺詐、脅迫而轉移占有的動產即使屬于贓物,也不屬于盜贓,可適用善意取得。其次,盜贓物應當具有一般物品所具備的使用價值且能夠被人所占有和支配,像不能夠直接被人占有和支配的物品不能成為贓物,比如像著作權、專利權這些無形的財產就不能夠成為贓物。

三、從比較法角度分析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為保護物品在交易中的安全,各國都規定了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但對于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各國采取了不同的態度,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做法,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贓物有限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1、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代表國家有美國,美國為了更好的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保護交易安全,在贓物的善意取得上,采取了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的模式,如美國在1952年的《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403條第(1)項規定“貨物的購買人獲得他的轉讓人過去有權的全部所有權,除利益有限的購買人獲得與購買利益相當的權利。有可以取消的權利人過去有權把可靠的所有權轉讓給付出代價的誠信購買人。當貨物已經在購買中交付時購買人有這種權利,即使交付是通過刑法中犯盜竊罪那樣的處罰的欺騙來完成的。”根據該條規定,只要購買人出于善意,即不知賣方有詐,以為賣方是對貨物具有完全所有權的購買人,則不論賣方的貨物從何而來,即便是賣方偷來的,善意買受人也可以即使取得所有權。

2、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1896年《德國民法典》第935條第一款規定,“從所有人處盜竊的物、所有人遺失或因其他原因丟失之物,不得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該條第二款同時又作了例外的規定,“盜竊物、遺失物為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公開拍賣物時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德國民法上把物區分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脫離物”,占有脫離物是指非基于所有人的意愿而喪失占有的物,例如遺失物盜贓物。德國原則上不承認受讓人可以善意取得盜竊物等占有脫離物,但對于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公開拍賣市場購買的物,由于這類物品從外觀上很難區分物權的歸屬,特別是貨幣這樣的種類物,即使是盜竊而來,依據貨幣占有及所有的原理,如果否認貨幣的善意取得,將在交易過程中產生極大的困難,嚴重影響著交易的安全,從而引發交易雙方的信任危機。因此對于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公開拍賣物作了例外的規定——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蘇俄民法典》第152條規定,“對拾得物和盜贓物,喪失占有人有權要求返還其財產,只有當財產是為執行法院判決而依規定的辦法出售時,才不允許要去返還財產。”

3、贓物有限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法國民法典》第2279條規定,“涉及動產物品時,自主占有具有與權利證書相等的效力,丟失物品的人或物品被盜的人,自從物品遺失或物品被盜之日起三年內,向現在持有該物品的人請求返還,該持有物品的人得向其取得該物品的人請求賠償。”第2280條規定,“如持有被盜或他人丟失之物的人是在交易會、市場、公開銷售處或出賣同類物品的人銷售出購買該物品的,原所有人僅在向現占有人支付其為取得該物品而支付的價款后,才能讓持有人歸還原物。”法國的做法一方面沿襲了羅馬法上的規則,在時效中規定善意占有符合一定的條件可取得所有權,同時判例法確認了與羅馬法不同的公開市場原則,根據這一原則,任何人在市場上購買物以后如果受到第三人的追奪,原所有權人只有按公平市價給買受人以補償后,才能要求返還其被盜財產[7]。在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典中,其第801條、886條及948條規定作出與法國民法典中相類是的規定,即善意取得之效力因標的物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標的物系遺失物或盜贓物的,被害人或遺失人自物品被盜或遺失之日起二年內,得向占有人請求返還其物,但盜贓物、遺失物系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販賣與其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意思購買者,非償還其價金不得回復其物,對于盜贓或遺失物如系金錢或無記名證券不得向善意占有人請求返還。

縱觀以上各國對于盜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各國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但是大部分的國家采取的是“原則 例外”的模式,比如法國,在大的原則上否認盜贓物的善意取得,但在例外的情況下又允許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盜贓物在經過拍賣、公開市場購買后或經過一定的時效后,買受人就可以善意取得盜贓物的所有權。此種做法在尋求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兩者之間的利益平衡,一方面給予原權利返還原物的請求權,另一方面又在該請求權的基礎上給予時效以限制,這樣既兼顧了對原權利人合法財產的保護,也兼顧了善意第三人對信賴公共市場交易安全的保護。此種做法看似在努力地尋找物品交易安全和維護所有權靜的安全之間尋找一種利益的平衡,但是細細的想下,該種實際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了盜贓物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盜贓物在經過拍賣、公開市場購買后或經過一定的時效后,買受人就可以善意取得盜贓物的所有權。實際上是對于贓物是有限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否定說,代表國家多受羅馬法思想的影響,如俄羅斯聯邦、挪威、瑞典等。《蘇俄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對拾得物和盜贓物,喪失占有人有權要求占有人返還該財產,只有當財產是為執行人民法院的判決而依規定的辦法處理時,才不允許要求返還財產。”該說更傾向對所有權的絕對保護。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對于所有權的絕對保護與社會發展的趨勢并不相符合我國正處于經濟高度發展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否定說并不符合我國的國情。

肯定說,代表國家是美國。在廣泛的商品交換活動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并不知道對方交易的物品是不是盜贓物,由于盜贓物和其他的物品在物理性質及外觀上很難區分是盜贓物。從商品交換的環境來看,受讓人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出賣人出售的是盜贓物,則在交易完成后,由于交易的商品是盜贓物而導致交易行為無效,并使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會擔心現在買到的商品,今后可能要退還,從而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不利于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反之,如果承認善意買受人可以即使取得盜贓物的所有權。則交易者就不必為交易的安全擔憂,從而能放心大膽的交易,這將有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贓物應無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種做法的優點是保護了市場主體在交易中的安全,維護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從而最大程度的維護了交易市場的安全,但同時也最大程度的損害了原所有人的權利,因此應在肯定贓物可以適用善意取得的同時嚴格限定適用條件。

四、在我國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分析

一個法律制度的確立,應當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法律制度使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尋找了大量關于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方面的法律。我國早在1965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與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沒收和處理贓物贓款若干暫行規定》第六項規定,“在辦案中已經查明被犯罪分子賣掉的贓物,應當酌情追繳。對買主確實知道是贓物而購買的,應將贓物無償追回,予以沒收或退還原主;對買主確實不知是贓物的,而又找到失主的,應該由罪犯按賣價將原物贖回,退還原主,或者按價賠償損失;如果罪犯確實無力回贖或賠償損失,可以根據買主與失主雙方具體情況進行調解,妥善處理。”這里對知情與不知情的買主做出了兩種不同的處理規定,體現了對善意占有人的承認和保護[8]。在我國的《票據法》(1995年5月10日)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的,處于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該規定表明,持票人處于惡意取得以欺詐、偷盜而來的票據的,不享有票據權利,但是持票人出于善意的,則可以取得票據權利。該規定僅僅適用于票據等這類財產性質比較特殊的物品,沒有發展為一般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曾經有司法解釋涉及到贓物的善意取得問題。例如,《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于1996年12月公布,簡稱《詐騙案件解釋》)確立了詐騙罪中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該解釋規定,“行為人將財物已用于歸還個人欠款、貨物或其他經濟活動的,如果對方明知詐騙財物而收取屬惡意取得,應當一律予以追繳;如屬善意取得則不再追繳。”該解釋頒布以后,有學者曾認為,中國司法機關自此已經明確承認了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9]。也有學者對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該司法解釋僅僅針對詐騙案件提出的,對于其他贓物不能發生法律效力,因此還不能據此認為我國的司法機關已經承認了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1998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四部門頒布了《關于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根據該規定,“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應將車輛無償追繳。對違反國家規定購買車輛,經查證是贓車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10條、114條規定進行追繳和扣押。對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結案后予以退還買主”這也就是承認了機動車作為贓物,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我國的2007年的《物權法》并沒有明確規定盜贓物能夠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只是在《物權法》的一百零七條規定了與盜贓物同性質的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有的學者認為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是對動產或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規定,物權法既然沒有對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作明確的規定,那么就應該適用物權法關于動產或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規定,即盜贓物應該適用《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也有的學者認為,盜贓物和遺失物都屬于占有脫離物,兩者在外觀上和物理屬性上無法區別。《物權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了遺失物的善意取得,遺失物與盜贓物都屬于占有脫離物,對于盜贓物應該類推適用《物權法》第一百零七條關于遺失物的相關規定。

筆者認為,文意解釋和體系解釋固然都是對條文進行分析和解釋的必用之法,但是要想仔細了解一個制度的產生及立法背景還應該要從參與立法的人的意志和立法資料來進行主觀目的解釋。《物權法》的制定標志著我國確立了善意取得制度,該法在制定的過程中大量的吸收了比較法的內容,國外對于占有脫離物的兩類——盜贓物和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都作了明確的規定。然而我國的《物權法》只對占有脫離物的一類——遺失物作了規定,而對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卻沒有作相關的規定。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那么我國《物權法》在立法過程中對盜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態度到底是怎么樣的呢?為什么最終出臺的《物權法》未對盜贓物作明確的規定呢?筆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搜集了相關的立法資料嘗試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

1998年3月,全國人大法工委成立了民法典研究小組,委托王利明教授和梁慧星教授分別承擔物權法建議草案專家建議稿的撰寫工作。在兩位教授的建議稿中,都對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作了明確的規定。王利明教授主持的建議稿第七十七條規定,“1、受讓的動產為盜竊物、遺失物,所有人、遺失人或者其他有受領權的人有權在喪失之日起一年內向動產受讓人請求返還。2、因所有人的追奪而使受讓人遭受損失的,受讓人有權要求轉讓人賠償損失。所有人對于處分人無權處分行為的發生有過錯的,受讓人也有權要求其給予適當的補償。3、但前款規定的動產系由拍賣、公共市場或者經營同類物品的商人處購得的,所有人請求追還時,必須向受讓人償還支付的價金。4、第一款所稱動產為貨幣或者無記名有價證券的,不得請求返還。”梁慧星教授主持的建議稿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1、受讓的動產若系被盜、遺失或其他違反本意而喪失占有者,所有人、遺失人或者其他受領權人有權在喪失之日起一年內向受讓動產的人請求返還。2、但前款動產若系由拍賣、公共市場或經營同類物品的商人處購得,非償還受讓人支付的價金,不得請求返還。3、第一款所稱動產若系貨幣或無記名證券時,不得請求返還。”

從上述兩個教授的建議稿來看,兩者都采取了限制適用善意取得的做法,該做法與《法國民法典》的第2279條和第2280條非常的相似,不同的地方是原所有權人請求返還原物的時效不同。這兩位教授的建議稿也成為我們《物權法》制定的主要立法資料。

2005年7月全國人大委員會決定將物權法第三次審議稿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該建議稿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對被盜、被搶的財物或遺失物,所有權人等權利人有權追回。該動產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有權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動產喪失占有之日起兩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質的經營者出購買該動產的,所有權人等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三次審議稿采納了上述兩位教授的觀點,但是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有所不同:

1、原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的時效變長了,有一年增加到二年,說明審議稿增強了對原權利人的保護;

2、刪除了公共市場原則,對于經營同類商品的商人改成為具有經營資質的經營者說明,縮小了經營同類商品經營者的范圍,增加了對原權利人的保護。

3、刪除了對金錢、無記名證券的特殊規定。這項該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金錢、無記名證券這類特殊的物品,民法理論是將這類特殊的物品無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權法草案審議的過程中,雖然有不少的學者主張參照德國模式排除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但顯然,征求意見稿第一百一十二條的規定比德國民法典第九百三十五條走得更遠,更注重對交易安全的保護。這一點也成為參與中德物權法研討會的德國專家認可。

遺憾的是,最終頒行的《物權法》又在原審議稿第一百一十二條的基礎上做出了重大的改變,《物權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支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頒行的《物權法》刪除了“被盜、被搶的財物”而僅僅保留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從而回避了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問題。查閱立法資料顯示,刪除的決定是在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中作的,立法機關給出的理由是,對被盜、被搶的財物。所有權人主要通過司法機關依據《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追繳后退回。在追贓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受讓第三人的權益,維護交易安全和社會經濟秩序,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規定解決,物權法可以對此不作規定[16]。立法者意圖通過刑事訴訟法等公法解決盜贓物善意取得的問題是不合理的,理由如下:1、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屬于物權法調整的范圍,理應由《物權法》來進行調整,刑事訴訟法等公法不可能對盜贓物的權屬問題作系統的規定,盜贓物的權屬于私法調整的范圍,應該由物權法來調整。2、在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辦案人員注重刑事偵查意義上的追贓活動,以“一追到底”作為追贓工作的主要原則。但是,贓物追討和刑事偵查完成后的贓物處理工作并非辦案人員的關注重點,追贓工作對第三人取得贓物的主觀心態毫不關心,對于贓物的處理過于簡單,從而嚴重損害了善意第三人的權益。3、司法機關在追贓實踐過程中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尤其是在刑事案件中,購買贓物的第三人一般不愿意或者懼怕與犯罪等事情拉上關系,因此,在公安機關追回其購買的贓物的時候,部分善意的第三人只好自認倒霉,也不會向公安機關主張其對贓物的所有權,有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甚至利用自由裁量權收受賄賂、違法辦案、執法不公、嚴重影響了司法機關的良好形象[17]。

關于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問題,我國立法的態度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從否定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并適當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1965年的《關于沒收和處理贓物贓款若干暫行規定》)——部分肯定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1995年我國《票據法》)——部分肯定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1998年《關于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回避盜贓物的善有取得制度(2007年《物權法》。立法的變化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是相適應的,法律保護的財產安全有靜態的財產安全和動態的財產安全,靜態的財產安全是指法律保護權利人的占有和所有的財產權益,禁止他人占有。動態的財產安全是指法律保護交易當事人基于交易行為所取得的權益。一般來說這兩者之間的安全是一致的,但是,有時也容易發生沖突,這點在盜贓物的善意取得上尤為重要。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商品經濟不發達,法律側重對財產的靜態安全保護,保護原所有人的權益,但是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交易活動越來越頻繁,保護財產的交易安全與財產的靜態安全產生了矛盾,然而法律只能保護一種財產安全,難以同時保護兩種財產安全,這就要求權衡利益得失,以確定法律所保護的對象。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的發展需要鼓勵交易,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度設計上要不斷地完善,從而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物權法》立法學者指出“對于贓物是不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權法的起草過程中爭議很大,中國《物權法》最終回避了這一問題。”我國《物權法》在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問題上采取回避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比較各國對盜贓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及我國的立法背景分析,對盜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和對盜贓物不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兩種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對盜贓物完全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雖然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原所有人的權利,但是對交易安全的破壞是極大的,這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盜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雖然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市場的交易安全,但是不利于對原權利人的保護。我國對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設計,應該在保護財產的靜態安全和財產的動態安全上取得平衡。有條件的限制盜贓物的善意取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制度選擇,采取這種做法的國家主要有法國、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在我國《物權法》制定的時候,提供專家建議稿的王利明教授和梁慧星教授也都主張這種做法,這種做法在財產的靜態安全和財產的動態安全保護上取得了平衡。

五、盜贓物有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正當性分析

1、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及時解決民事糾紛

當盜贓物流入市場以后,贓物可能在多個當事人之間轉讓易手,有的時間已經久遠,有的當事人多次變換,由于年久日深,證據也難以搜集,因此如果不保護善意受讓人的權益,而允許原所有權人向現在的占有人追奪原物,勢必會推翻現有的秩序,使大量的人力、物力、財產陷入無休止的舉證中,使大量的民事糾紛無法及時解決,使有限的司法資源被浪費,不能得到有限的利用,當事人亦將陷入訟累。

2、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我國正處于商品經濟發展的高速時期,商品的交易對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保障財產流轉關系的穩定性,也就成為了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從商品交換的環境來看,盜贓物與其他商品在外觀上具有相同的物理屬性,受讓人很難區分出賣人出售的是不是盜贓物,由于交易的商品是盜贓物而導致交易行為無效,并使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會擔心現在買到的商品,今后可能要退還,從而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不利于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從維護市場交易的“效率、公平、秩序”的角度出發,確立盜贓物的善意取得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

3、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符合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公示原則是指物權的享有和變動取信于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形式。公信原則是指通過法定公示方法所公示的權利狀態,即便公示的內容有誤,如果相對人合理信賴其為真實的權利狀態,并與不動產登記權利人或者動產占有人進行交易,則對此種交易進行保護的原則。法律是實現社會規范化和秩序化最為有效的手段,法律的制定是是實現社會法治的前提條件。物權法的公示、公信原則并沒有排除盜贓物適用的情況,盜贓物的無權處分人在處分盜贓物的時候,受讓人在不知道情的情況下基于合理的信賴而進行交易,沒有理由僅僅因為物品是贓物就使受讓人對法定的公示方式失去信賴,不再產生公信力。例如,兩個學生基于對動產占有的信賴,同時在手機超市購買同型號的手機,一個購買到的是贓物,那么兩人基于善意取得理論,其中一個人可以取得手機的所有權而另外一個人則不能取得手機的所有權,這種性質的信賴利益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的情形,完全沒有足夠的理由和依據。

4、盜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并不會助長銷贓。

依據我國《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銷贓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行為。善意的受讓人在購買贓物的時候是不知情的,認定構成銷贓罪的首要前提是行為人明知是贓物而購買。而善意的買受人在購買贓物的時候是不知情的,很難構成銷贓罪,又怎么能助長銷贓行為呢?

5、盜贓物要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首先要求要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條件。

第一,處分權人無所有權或者處分權人雖有所有權但是處分權限受到限制的;第二,受讓人必須是基于善意,如果受讓人是惡意的,則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是指不知情,即不知道或者不應知道讓與人轉讓財產是沒有處分權限的。第三,受讓人必須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受讓人在取得盜贓物的時候必須支付了相應的對價給出讓人,無償取得盜贓物時,不存在適用善意取得可能;第四,必須經過了法定的公示方法,不動產必須經過登記,動產必須經過交付。

綜上所訴,我們先對善意取得的定義進行了分析,也從各個角度對于盜贓遺失物留置權是否適應善意取得制度進行了討論,善意取得制度是否成立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這個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并且也有相應的法律作為支撐。


關于遺失物的問題的法律規定

遺失物與遺忘物處理方法是什么?

拾到遺失物拒不歸還會有什么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時龍

時龍

執業證號:

13212202110308621

北京盈科(泰州)律師事務所

簡介:

中共黨員,北京盈科(泰州)律師事務所商事訴訟與仲裁法律事務部副主任律師,AFP國際金融理財師,國家高級秘書職稱,海口市作家協會會員,國際律師協會會員,10年多的銀行從業豐富經驗,具有法律、會計、保險、反洗錢等資格證書,銀行、金融、財稅業務經驗豐富。海南大學法學學士。為社會自然人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依法行政、合規經營、商事活動及項目運作提供法律服務。尤其擅長刑事辯護、擔任法律顧問、事故保險理賠、工程合同、債權債務糾紛、商務談判和商事仲裁、婚姻繼承、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房地產、知識產權、醫療損害賠償等糾紛處理。專注財稅、合同、風控、經濟業務。擅長訴訟方案策劃和訴訟技巧的運用,致力于縝密進取的態度服務每一位當事人。17888178896(微信同號)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時龍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宁河县| 得荣县| 禄劝| 桦南县| 普陀区| 云南省| 崇左市| 内丘县| 东安县| 丰原市| 岳西县| 美姑县| 中宁县| 浦东新区| 措美县| 镇赉县| 和平区| 衢州市| 龙门县| 乌审旗| 桃江县| 乃东县| 康马县| 长葛市| 花垣县| 蒲城县| 前郭尔| 廊坊市| 霍林郭勒市| 大城县| 北川| 满洲里市| 缙云县| 屯留县| 扎囊县| 巴东县| 灵宝市| 嫩江县| 温泉县| 灵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