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重慶不雅視頻的主角今日開庭受審時當庭翻供稱與趙紅霞是"戀愛關系",兩人在"耍朋友",因趙想結婚,只是找肖燁幫其"擺平"趙。雷稱其"之前向紀委交待的材料沒有真實性",不過檢方隨即舉證對其予以駁斥。雷政富氣色和精神不錯,檢方舉證或發言時,多望天花板。上午的庭審中雷政富兩次深度后靠椅背如坐大班椅,均被法警提醒并糾正。
那么法院對于當庭翻供的案件一般是如何處理的呢?下面是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的采訪記錄,讓我們聽聽他的意見。
問:法庭上經常出現被告人翻供的事情嗎?
答:在法庭上,對證據的調查首先是從訊問被告人開始的。但是訊問時常常會發生被告人翻供的情況。
在這種時候,公訴人肯定不會同意,因為翻供意味著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一個重要證據有問題。于是,公
訴人往往立刻宣讀被告人在偵查階段的某一次交代,拋出這個材料的目的,是想證明被告人的翻供是是
一種不老實的表現。但是被告人又往往反擊說:我當時那么說是被逼、打、騙出來的。甚至有的被告人
還說,你們壓根沒有把我的口供給我看,我根本不知道你們怎么寫的。
問:法官一般會這樣處理?
答: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有的法官采取了一種很幼稚的辦法,就把當時進行審訊的偵查人員叫到法
庭上與被告人對質。這是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方說打了,另一方說沒有打,法官信誰呢?話說回來,
就算是偵查人員搞了刑訊逼供,在法庭上他也不會承認。而被告人也不是個個都是被冤枉的,也有相當
一部分人是抱著一種僥幸心理在抵賴。
問:那有別的好辦法嗎?
答:因此我就設想:如果被告人當庭翻供的話,控方應該證明偵查階段的取供活動是依法行使的。這樣
控方就會想一個辦法,找一個與各方都沒有利害關系的第三者來證明當時的狀況。
這樣,就有兩種辦法可以考慮;一種是找見證人,公訴人如果要以被告人在偵查階段的口供作為證據之
一,必須要有見證人的簽字,否則口供筆錄就無效。見證人如果認為偵查人員的行為不合法,可以拒絕簽字;另一種就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如錄音、錄像等。這兩種手段無論是采取哪一種,或者是同時采取,都能夠起到這樣的積極作用:第一,能夠促使偵查人員依法取證。因為如果他的非法取證就會被別人所證實,他就會暴露于社會,這個證據也就無效了;第二可以促使被告人放棄僥幸心理,不會輕易在法庭上翻供。此外,這還是一種增加偵查活動透明度的好辦法。
問:這能有效地防止刑訊逼供嗎?
答:不僅僅是防止刑訊逼供,還能夠防止威脅、欺騙、引誘等其他非法收集口供的手段。也就是說,通
過對言詞證據收集的公開化來減少和防止非法取證現象的發生。
問:由誰來充當見證人最恰當呢?
答:律師。因為律師懂法,審訊比實物證據的提取要復雜得多,偵查人員的審訊是否合法,只有擁有法
律知識的人才能夠判斷。另外,這樣還能使“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有權聘請律師”這個法律規定能
夠在最有意義的角度被充分利用。
問:怎樣才能保證見證人的話是真實的呢?
答:見證人制度也不是毫無規則的。這個規則就是:第一見證人必須公正,第二要保證他不受干擾,第
三如果見證人違背法律規定也要受到懲罰,而且這個處罰要加大。這就必然要建立起見證人必須遵守的
法律規定。而且,如果說一個見證人不合適的話,我們也可以要兩個見證人。
問:見證人制度在世界各國是否有先例?
答:太普遍了。在很多國家,偵查階段律師的作用之一,就是當見證人。甚至是有過之無不及,比如允
許被告人先見了自己的律師之后再接受審訊。審訊的時候也有律師在場,犯罪嫌疑人回答問題前可以先
跟自己的律師商量,律師給了他建議之后,他再決定是否回答偵查人員的提問。
我國其實也是有見證人制度的。
《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機關在進行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的時候,
法律要求要有見證人在場。而我的設想,其實是把見證人制度擴大到了法庭證據的調查上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庭審程序有什么
2021-01-29工傷申請財產保全要錢嗎
2021-03-07未按實際工資繳納社保是否違法
2020-11-12有限合伙人財產份額轉讓合同當事人有哪些義務
2021-02-15出軌生子財產怎么處理
2021-03-03申請強制執行能否同時申請將對方列入失信人員名單
2020-12-06終止的勞務合同保存多久
2021-01-20什么是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意義是什么
2021-02-09房產互換應如何辦理?
2020-12-30終止勞動合同補償金的支付標準是什么
2020-11-15競業限制代簽合同的效力
2020-12-05實習期自我評價
2021-03-07意外保險理賠需要什么手續
2021-03-05什么是產品責任
2020-12-15保險合同變更的內容
2021-01-16富陽3輪船載貨物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2-22開車撞護欄保險怎么賠
2021-02-07汽車自燃房子火災怎么賠償
2021-01-23保險免責條款應該怎么樣才算有效
2020-11-22什么是保險,什么是保險法的基本原則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