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對行政證據制度規定較多的是美國。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區分行政程序為兩大類:一是制定法規;另一是進行裁決。裁決又分為正式程序裁決和非正式程序裁決。正式程序裁決最主要的環節是舉行正式聽證。正式聽證的作用為查明事實真相,作為作出決定的基礎;而事實真相的查明依賴于證據,雙方當事人相互質問以澄清正面和反面的證據,然后才能根據聽證記錄作出決定。在美國,行政證據制度和聽證程序不可分,行政證據制度主要適用于采取正式聽證程序的裁決中。與美國相比,聽證程序在我國適用范圍很窄。〈行政處罰法〉首次規定了聽證程序,該法第42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可喜的是,《行政程序法(草擬稿)》中,有兩節內容專門規定了聽證程序。借鑒美國的經驗,同時又考慮到聽證程序在我國的發展趨勢,筆者設想,將我國的行政證據制度的適用范圍規定在聽證程序當中,并隨后者的發展而逐漸擴大。
行政證據制度作為一個體系,內容非常豐富,由于在我國該理論的研究還不夠充分,所以目前在制度設計上不可能做到詳盡備至,筆者認為我國行政程序證據制度應包含以下內容:1、舉證責任。行政證據制度應當采用民事訴訟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即凡主張某種事實的人,對該事實負有提供證據的責任;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主張的,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將承擔不利后果。2、證據的接受和收集。對當事人來說,提供證據不僅是義務,也是權利。因為是權利,所以當行政機關拒絕接受當事人所提供的和案件有實質聯系而且不屬于應當或可以排除的證據時,就構成程序上的錯誤。雖然提供證據是當事人的權利,但是權利的行使是有限制的,行政機關沒有義務必須接受當事人提供的所有的證據,它可以不接受與案件無關的、不重要的或過于重復的證據。這主要是從行政效率方面考慮的。還有一類證據是不能接受的,即非法證據。3、證據的判斷。是指行政裁決人員對接受和收集的證據進行分析研究,辨別其真偽,確定它們是否與案件事實有關聯以及證明力的強弱,在此基礎上認定案件事實的行政活動。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證據是否具有證明力,以及證明力的大小;第二是證明的標準,即證據的證明力必須達到什么程度才符合作出決定的標準。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證據制度的證明標準應當是證據優勢標準,也即只要當事人一方提供的證據與對方相比在質量上達到一定的優勢就可以了。
注:原文發表于《法治論叢》2003年第2期,屬本人與導師鄭鐘炎教授合著作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遲延履行金的計算規定
2021-03-11勞動糾紛債權能否轉讓
2021-03-06公司股份制改制相關問題的討論
2021-01-13同居期間的財產如何分配?
2021-01-26贍養費的給付標準是多少
2021-03-03房產抵押擔保是否必須公證
2021-01-12房子過戶費用如何規定
2020-11-18追索勞動報酬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2-03強制調崗可以不上班嗎
2021-01-28人壽保險重要性及功能有哪些
2021-03-17金享人生終身壽險(分紅型)的概念
2021-03-08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有什么規定
2021-02-12人身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2-02投保后需要維護保險標嗎
2021-03-25集體土地承包年限是多久
2020-12-26土地承包經營權具體指什么
2021-03-25法律允許返還土地出讓金嗎
2020-12-24拆遷補償可以選擇回遷房嗎
2020-11-17農村、城市居民住房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6宅基地上的房屋及附屬設施在拆遷過程中能得到補償嗎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