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療事故精神損害賠償的確定原則
精神損害是一種無形損害,它雖然不可能給像財產損害那樣以價值予以損失大小的認定,但是對于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仍然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對于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世界各國所采取的原則不盡相同。我國學者提出了許多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原則和標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則:
(一)精神撫慰為主原則。精神損害賠償不但具有補償性,而且還具有撫慰性,甚至其撫慰性重于補償性。具體說,這一原則包括兩點:
1.通過物質制裁醫療機構還受害人及其親屬以公平和正義,撫慰其受到創傷的身心。
2.精神損害賠償金是對人身權受到侵害造成精神損害的一種民事救濟手段,使受害人感情上的痛苦得到應有的賠償,該種賠償的作用是對受害人及其親屬起到精神撫慰,用以填補因損害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二)限額賠償原則。限額賠償原則通常要求規定出精神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法官可以在最高限額以下酌定具體數額。也就是說,精神損害可以請求金錢賠償,但對于賠償的數額應當有所限制。在實務中,這種賠償原則可劃分為兩種:一是就某單獨項目的精神損害賠償規定最高限額,二是就所有的精神損害賠償規定最高限額,包括身心創傷、精神痛苦、感情不幸以及伴侶權喪失等。
但是,過高的賠償數額會激起醫療機構的極大反對,而這種對抗最終會抹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內在合理性,終止其生命力。如果精神賠償數額過低,不但不能撫慰受害人及其親屬的痛苦,實際上也起不到補償作用,甚至連受害人的訴訟成本和醫療費用都不能彌補,也就意味著對致害人的放縱。因此,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條例》第50條第11款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的規定即體現了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當有所限制的原則。
在司法實踐中適用這一原則時,應當注意兩點:一是對賠償總額進行限制,比較公平合理的限制方式是確定一個上限與下限,具體賠償數額應當依據醫療損害發生地居民、企事業單位的實際負擔能力而定;二是對受害人及其親屬或死者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分別規定上限和下限,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
(三)法官自由裁量原則。法官自由裁量原則,是指法律賦予法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案件的具體賠償數額靈活確定的權利的原則。這項原則將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功能定位于撫慰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而精神痛苦在客觀上是可以描述卻做不出數理評價的。
由于精神損害與物質賠償沒有內在的比例關系,而受害人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使其對精神痛苦感知程度不同,精神痛苦的個案差別因此也比較典型。這就要求司法機關在審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時,一方面,為了做到對個案的公正、公平的判決,就需要在法律的框架范圍內,依據個案的具體情況考察斟酌,平衡確定;另一方面,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剛建立不久,缺乏操作經驗,尚需逐步總結、摸索和積累經驗。
因此,賦予法官擁有自由裁量權,運用自由心證原則,確定有關精神損害賠償的一系列問題,比較符合我國現今的司法環境。但是,在具體適用這一原則時應注意兩點:一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最終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前提,必須以法律授權。二是適用自由裁量權應受一定的限制。也就說,法官在判定精神損害賠償時,并不是隨心所欲、主觀臆斷,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和辦法。
在醫療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在確定精神利益的損失時應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醫患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及損害后果。一方面,明確醫療機構所承擔的賠償額應與其過錯行為對損害后果的作用相一致,即承擔的賠償責任應當以醫療過失行為對受害人及其親屬造成損害結果所占的責任程度的大小來確定;另一方面,受害人對于醫療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醫療機構的賠償責任。
(2)受害人的精神損害是否可能康復,如能康復需要多長時間。某些精神損害在醫學上是可以測量的,而有些精神損害如沮喪、情緒低落等難以從醫學上測量出來,或者雖然可以測出卻難以用醫學的手段治療,這些精神損害雖然不會有醫療費用的支出,但也會使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受到損失,所以也應當予以賠償。
(3)受害人的年齡。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受害人的年齡情況,如果受害人年齡較小,又不能康復,其所受的損害時間一般較長,那么就應當確定給予較多的賠償金。
(4)受害人的合法收入。一般而言,因為人的社會地位不同而其收入有所不同,同樣的精神損害行為對其造成的損失也不盡相同,因此而產生的賠償額也就不同。可以說,精神損害的數額基本上應與受害人的收入水平成正比。
二、醫療事故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
根據《解釋》的相關規定,對醫療事故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患者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以及名譽權遭受侵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1條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依據此項規定,在醫療事故損害賠償中,對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以及名譽權實施的侵害行為,受害人及其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生命權是指自然人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其主要的內容是維護生命安全。健康權是與生命相互銜接的權利,是在生命安全有保證的前提下,用以維護自身生理機能的應有狀態,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權利。身體權是以自然人的物質機體及其組成部分為客體而存在的人身權。醫師在進行診療行為的過程中,因違反注意義務,造成患者人身傷殘或死亡的,就屬于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行為,受害人本人及其親屬在請求賠償各種醫療費用的同時,可以請求醫療機構賠償精神損害。此外,《民法通則》第條規定了公民的名譽權、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名譽權是自然人就其獲得的品德和社會評價不被他人侵害的權利。
(二)患者因醫療損害行為導致死亡或者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其近親屬因此而遭受精神痛苦的,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體現了《解釋》關于侵害死者的特定人格利益的規定,明確了在醫療事故損害賠償中其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依據《民法通則》第!條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而自然人死亡后基于近親屬間特定的身份關系,其人格要素仍然對其遺屬及其活著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近親屬發生影響,并構成精神利益的重要內容。在醫患關系中,對死者的人格或遺體實施的侵害,實際上是對其活著的配偶等近親屬精神利益和人格尊嚴的直接侵害,其損害后果表現為死者近親屬遭受感情創傷、精神痛苦、甚至人格貶損。對此,《解釋》明確規定,由侵權人即醫療機構承擔賠償受害人近親屬精神損害的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如何分級
2020-11-11親等是如何計算的
2021-02-12寬帶賬號密碼是否屬于“公民個人信息”
2021-01-11未支付股權轉讓款是否應承擔債務
2021-01-08立約定金可以退嗎
2020-12-15借條上的名字寫錯了怎么辦
2021-01-05開庭后調解成功的訴訟費由誰承擔
2021-03-11房產證抵押貸款所需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4如何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2020-12-10未到期的勞動合同能否解除
2021-01-17勞動合同和退休返聘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0-11-22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1-03貨物運輸保險的特點
2021-03-01保險合同的受益人是指什么,什么情況下沒有受益人
2021-02-07學生意外保險理賠流程有哪些
2020-11-17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點是什么
2021-01-01簽訂保險單后是否可以轉讓
2020-11-11保險沒有定損怎么理賠
2021-02-27如何使保險公司的責任免除條款真正的免除保險責任
2021-02-11保險經紀人四作用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