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著自己創業成立公司,其實自己當老板也不是那么好當的!公司法人需要考慮很多問題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搜集了有關創辦公司作為法人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以及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民事責任,那么關于開公司法人注意事項以及所需材料?整理了以下資料,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應由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擔任 根據《公司法》(2020修訂)第十三條規定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根據上述規定,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要滿足兩方面的條件,其一是必須在公司內擔任董事長、總經理或執行董事這些核心管理職務;其二必須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或變更登記。
二、擔任法定代表人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 通常而言,法定代表人根據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以公司名義所從事的行為,即視為公司的行為,應由公司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換句話說,一般情況下,法定代表人個人并不會因其代表公司、履行職務的行為而承擔法律責任。 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由于法定代表人的特殊身份和職責,在一定條件下,法定代表人可能會就公司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責任。但這種情況,往往是因法定代表人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或違反忠實、勤勉義務而產生。
1、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民事責任
(1) 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應由公司對外承擔責任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通常理解,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屬履行職務的行為,由此而產生的相關民事責任,均由公司承擔責任,法定代表人個人并不會因其職務行為而需對外承擔民事責任。 并且,如果法定代表人從事越權行為,而該行為構成表見代理,即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與之交易的對方是代表法人行為,法人也應就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向第三人承擔責任。
(2) 因法定代表人故意或過失而給公司造成損失,法定代表人可能需對該損失予以賠償 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如果公司的損失是由于法定代表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司章程的規定而造成的,即使法定代表人是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在公司對外承擔相關責任后,公司也有權就其損失要求法定代表人予以賠償。
(3) 法定代表人可能需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對公司承擔責任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
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一條(1)、第一百四十九條(2)規定,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勤勉義務,損害公司利益的,應當對公司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如法定代表人存在上述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失的,當然應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此外,如果其他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存在違法或侵權行為,損害公司利益,除實施上述行為的相關人員需承擔責任外,作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如果參與了相關交易的決策或簽署了相關文件,則很可能被認定與相關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亦須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除非法定代表人在相關董事會決議表決時已明確提出異議并記載于會議記錄,或者法定代表人對相關人員的侵權行為并不知情且無過失。
2、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行政責任 《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超出登記機關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二)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四)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后,擅自處理財產的;
(五)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六)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根據上述規定以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在某些情況下,法定代表人可能需就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承擔行政責任。除非,法定代表人可以舉證證明,其對公司的行為并不知情,且主觀上沒有過錯亦不存在失職。
3、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刑事責任 通常而言,對于公司從事的犯罪行為,應由公司承擔刑事責任,法定代表人并不因此而承擔刑事責任。
但在我國《刑法》規定的某些罪名中,除了對單位進行處罰外,還可能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刑事責任。例如,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逃稅罪、侵犯著作權罪、非法經營罪等。 而對于上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的具體范圍,雖然法律未明確規定,但是司法實踐通常均將法定代表人認定屬于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并據此判定法定代表人對公司的行為亦應承擔刑事責任。
4、法定代表人可能被采取的強制措施 當公司進入破產程序、被申請強制執行或欠繳稅款時,在特定情形下,司法、行政機關有權對法定代表人采取相應強制措施。
(1) 公司有未了結的民事訴訟或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司法機關可對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出境等強制措施 新《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采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七條規定:“被執行人為單位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限制出境。” 根據上述規定,在公司因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而被申請強制執行時,人民法院可以對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出境的強制措施。 此外,根據現行的《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批準出境:……
(2) 如公司進入破產程序,法定代表人未經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 在企業破產程序中,法定代表人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 此外,在破產程序中,法定代表人還應承擔相應義務,如妥善保管其占有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根據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并如實回答詢問;列席債權人會議并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
(3) 如公司欠繳稅款,稅務機關可以對法定代表人限制出境 根據《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應當在出境前向稅務機關結清應納稅款、滯納金或者提供擔保。未結清稅款、滯納金,又不提供擔保的,稅務機關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其出境。” 因此,如果公司未結清稅款、滯納金,又不提供擔保的,法定代表人可能被限制出境。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開公司法人注意事項以及所需材料?大家了解了嗎?原來公司法人不僅有可能要承擔民事責任,還有承擔刑事責任的風險,當然作為公司法人必須要有承擔責任的擔當,不能觸犯法律的底線,要不然一定會追究法人代表的責任!
公司法人的責任和義務有什么內容?
公司法人變更后果嚴重么?債務由誰來承擔?
公司法人代表變更了還能追究責任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干股需要承擔虧損嗎
2021-03-02政府采購法,罰款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20道路安全法有關酒駕的處罰規定以及機動車代號及交通違法處罰分值
2021-01-01為什么承攬人的留置權可以約定排除
2020-12-15訴前保全不起訴的后果是什么
2020-11-26送達方式有幾種
2021-02-20幾個人以上打架算是涉黑
2021-02-17集體土地入市交易規則是什么
2021-02-05房屋拆遷安置費的計算標準是什么
2021-03-24單位聘請廚師是否具有勞動關系
2020-12-27HR外包
2021-03-11疫情春節停工期間工資怎么算
2021-01-23開發商未按時交付房屋,違約金應如何計算
2020-12-08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案例:貨運保險糾紛案
2021-03-10現行的家庭財產保險險種對比
2021-03-19保險糾紛應該怎樣處理
2021-02-01人身保險怎么快速索賠,人身保險索賠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2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
2021-01-14《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罰款5至30萬的情形
2021-01-25保險對方公司不肯調解怎么辦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