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措施是否應成為適用緩刑的決定因素,這是緩刑適用中存在的爭議性問題。目前,大致有以下兩種觀點:
持肯定觀點者認為,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審前被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采取取保候審措施,說明他們的罪行較輕,同時認罪態度較好,人身危險性較小。由于取保候審一般都采取提供保證金的方式,也有利于進行退賠或者財產刑的執行工作。此外,從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三機關的協調和配合,統一執法尺度出發,審前被取保候審的被告人一般適用緩刑也具有合理性。
持否定觀點者認為,取保候審不能等同于緩刑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可以采取取保候審的條件是: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一方面,取保候審的法定適用條件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是指一種可能性,是審判前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據對案情的了解,對被告人可能判處刑期的一種推斷,不具有審判的效力;而緩刑適用要求的法定刑期條件管制、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具有一種確然性,是法院在審判后作出的判決。此為刑期條件的不一致。另一方面,緩刑適用的實質要件是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不致再危害社會。取保候審、緩刑雖然都由公安機關予以執行,但取保候審并沒有規定需要考察被告人的犯罪情節以及悔罪表現,而這正是適用緩刑的關鍵因素。如果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取保候審措施來決定緩刑適用結果的不正常現象長期存在下去,容易產生“未審先判”的不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也可能會產生公安或者檢察機關的一些辦案人員認識到了這種關聯性,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替被告人違法爭取取保候審機會等司法腐敗問題。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取保候審與緩刑在本質上沒有必然聯系,在審判過程中對取保候審的被告人依然要等同于在押被告人,按照緩刑適用的條件來衡量,如果他所犯之罪情節嚴重或者沒有悔罪表現,一定要變更強制措施,對其判處實刑。
筆者大致贊同第二種觀點。
對于以上的爭議性問題,應保持一種慎獨。對審判前被采取取保候審的犯罪分子適用緩刑要嚴格掌握,絕不能將取保候審等同于緩刑,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因過分強調公檢法三機關的協調與配合而放松適用緩刑的標準。而應從被告人的犯罪情節、悔罪表現等方面嚴格審查,符合條件且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方才可以適用緩刑,否則不能適用緩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違反環境保護法怎么處罰
2021-01-25行政違法是否要求有主觀過錯
2020-12-27在北京找律師不要找哪一類
2021-02-10國有獨資公司設立條件需要哪些
2020-11-24發明專利駁回復審周期是多長
2020-11-09創業型企業貸款申請書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16老公出軌離婚孩子歸誰
2021-01-12債務人能否以法院對夫妻債務的處理結果對抗債權人
2020-12-28父母將房屋贈與子女沒過戶怎么辦
2021-01-07已取得預售還可以做在建工程抵押嗎
2020-11-19孩子商場受傷賠償有哪些相關內容
2020-12-07公司結業不按照勞動法賠償怎么辦
2020-12-04實習證明范文模板
2021-01-15投資型保險有哪些型式
2020-11-13怎樣為車輛買保險
2020-12-07保險受益人要注意些什么
2021-03-22人身保險時效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30患抑郁癥自殺能獲得意外險理賠嗎
2021-03-21在網上購買保險時,如何防范風險
2020-11-08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五條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