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取保候審期限規定
取保候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和審判,并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方法。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在此期限內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取保候審的權力主體廣泛,公、檢、法三機關都有決定取保候審的權利。正因為如此,在對取保候審十二個月的期限的理解上,不僅理論界存在爭議,司法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同的做法。
第一種觀點是期限共用說。認為公、檢、法三機關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的期限合計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理由是:第一,切合實際。一般而言,花費一年的時間辦理一個案件綽綽有余。第二,如果允許每一個機關均有權決定一次長達十二個月的取保候審期限,那么取保候審的期限總量將達到三十六個月。如果案件有退回補充偵查的情況出現,則取保候審的期限將會更長,這顯然與及時打擊刑事犯罪的辦案方針相背離。第三,法律規定審查起訴的期限最長為一個半月,審判期限最長也為一個半月,如將取保候審期限解釋得過長,不僅是多余的,也是不相稱的。第四,就刑訴法第58條的規定,如果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角度去理解,一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取保候審的期限不得超過十二個月,就不難理解公、檢、法三機關共用這一期限的正確性。
第二種觀點是期限共享說。即公、檢、法三機關分別有權采取取保候審措施,且各自不得超過十二個月。換句話說,取保候審的期限不是三機關累計的,而是每一機關決定取保候審的期限。理由是:第一,取保候審只是限制行動自由,對日常生活并無實質影響。第二,刑事訴訟非常復雜,十二個月的期限較短,不足以保證充分的辦案時間。第三,如果期限共用,則無法解決前、后二機關分別適用取保候審的期限銜接與分配問題,如果前一機關用盡十二個月的期限,則后一機關便無法適用取保候審。相當于剝奪了后一機關適用取保候審的權利。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于這個問題進行的相關的解釋,我想各位讀者朋友也對這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要弄清楚相關的法律術語,來開拓自己的法律知識面。如果各位讀者朋友對這方面還有其他的相關問題,歡迎來咨詢律霸網的相關法律顧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賣合同違約應起訴誰
2020-11-14貨物運輸合同存在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2021-01-31一般偷竊請律師多少錢
2021-02-03中華老字號申請需要多少錢
2021-03-17商標侵權免責的條件是什么呢
2020-12-12已被執行的股權如何解除質押
2021-02-12最高法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規定
2021-02-16建筑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0-11-30因特別約定條款引起的保險糾紛案例分析
2021-02-20財產保險合同中有哪些免責條款
2020-11-27意外傷害保險多少錢,有什么特點
2021-02-19財產保險事故發生后的索賠方式有哪些
2020-12-08保險索償手續如何辦理
2020-11-23人身保險可不可以重復理賠
2020-12-02人壽保險及其特征
2021-01-17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是否構成刑事犯罪
2021-01-14住改非拆遷的補償標準
2021-01-29舊城改造補償標準提高或拉動周邊房價
2021-01-20以舊城改造名義違法拆遷,如何維權
2021-03-15企業遇到拆遷,生產設備損耗怎么補償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