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基礎:
假釋制度的理論基礎是和刑法學中的刑罰觀念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受刑罰觀念影響的結果。從刑罰學說的演進來看,呈現出報應刑主義向目的刑主義的發展過程。
資產階級革命初期,刑事古典學派倡導的報應刑主義在刑事法學中占據統治地位。報應刑主義認為刑罰是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的一種報應,種惡因者得惡果,種善因者得善果,特別強調刑等價。所以,直到19世紀后半期,在報應刑主義統治的時代,缺乏假釋制度生長的土壤和環境。“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和資本主義經濟有了更大發展,人們對犯罪現象的認識也不斷深刻,報應刑主義的理論不斷受到批判,目的刑主義興起。目的刑主義認為刑罰目的并不是為了報復犯罪人,而是為了防衛社會和預防犯罪,目的在于通過適用刑罰,使犯罪人得到教育,
矯正其犯罪行為及人格,
使其能適應社會。目的刑主義注重特別預防,強調削弱直至消除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罪犯在服刑中如確有悔改表現,確信不致再發生危害社會的行為,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已消失,可以重新適應社會,刑罰目的已實現,也就沒有必要繼續對犯罪人實施監禁,假釋制度的產生和運用也就是必然的了。”[1]
由此看出,假釋制度與特別預防主義的思想不謀而合。目的刑主義為假釋制度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從刑法理論和刑事政策上說,假釋制度是刑法和刑事政策現代化的一種表現與象征。
(二)假釋制度的含義及價值分析
1、假釋制度的含義
假釋,是指對于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執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附條件的予以提前釋放的制度。
假釋是為了鼓勵犯罪分子積極改造而規定的一種制度,它體現了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刑事政策,對于實現刑法的任務和目的,促進犯罪分子改過自新,具有積極的作用。
根據我國刑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適用假釋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對象條件:假釋只適用于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這是因為假釋的本質在于解除對犯罪分子的關押,使其重新回到社會上來。而管制不存在關押的問題,因而也不發生假釋問題;拘役雖屬于剝奪自由刑,但期限較短,一般最高刑期為6個月,數罪并罰也不能超過1年,在短時間內沒有適用假釋的必要。根據有關的司法解釋,對死緩犯減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符合條件的,也可以適用假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可以轉租房屋的部分嗎
2021-03-02雙方年齡差距很大,能結婚嗎
2020-12-26外資企業撤資流程
2020-12-17不動產抵押未登記合同有效嗎
2021-01-14輕微撞車逃逸扣12分后多久能重考駕照
2021-01-07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故意殺人的界限
2021-03-22商業銀行是企業法人嗎
2021-03-20勞動合同的變更
2021-01-31認定勞動關系司法解釋三規定是什么
2021-02-05退休人員喪葬費領取程序有哪些
2021-02-03無故辭退員工賠償規定是怎樣的
2021-03-03貨物運輸險投保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4個人意外保險最多理賠多少
2020-12-21汽車自燃房子火災怎么賠償
2021-01-23保險理賠金額如何證明
2021-02-03車禍受害人能告保險公司嗎
2021-01-27固定資產保險費如何計算
2021-03-25保險公估人的職能
2020-11-26土地承包對經營權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02土地出讓金是收益金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