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赦免之補充性特征
赦免雖然是一種封建遺跡,卻在民主國家的憲法中普遍存在。揆其道理,并非因為法治國家不能忘情于人治的誘惑,而在于認識到法治必有所窮,須要留下一種可濟其窮之手段,以免法治產生無可彌補之缺憾。赦免制度的存在,其實是法治國家對于法治的一種謙抑,承認法治并非萬能,亦非毫無缺陷,此于法治原則無損而有益。就此而論,赦免無疑是法治的補充,其對法治具有衡平功能。而且,就其刑事政策意義而言,赦免能夠有效避免法律的整齊劃一所引起的弊端,保持刑罰執行的具體妥當性,從而達到改造犯罪人,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
通常認為,赦免制度依據某種目的對一些本應適用刑事法律并承擔罪責的人,免除其罪或刑,它是以犧牲法律的安定性為代價,而求其具體妥當性,由此來實現現行刑事政策之目的。因此,赦免在適用上應限于實現目的所必要的最小限度之內,這是赦免具有適用上的補充性之意義所在。為此,有其他法律手段可以避免因法律的劃一性、固定性而引起的弊端時,一般不應適用赦免。在適用不起訴、緩期行刑、假釋、暫時解除保護觀察、再審等制度可以彌補法律的僵化性缺陷時,也不應實施赦免。輕易適用赦免或濫用赦免,則會傷害國民對法律乃至刑事司法的信賴。
(二)赦免之強制性特征
傳統理論主張,赦免是具有強制性的措施,其適用對象不得予以拒絕,也不得享有在接受赦免之同時提出上訴、再審的權利。與之相應,檢察機關通常也不得就申請赦免的根據或就被赦免之罪提出抗訴,進而發動再審程序。例如,日本較早之判決即認為,大赦以后罪刑之宣告即已歸于無效,則犯人不得仍針對原來之有罪判決主張自己無罪,并據此申請再審。因為再審是以有罪確定判決之存在為前提,既然原來之有罪判決已因大赦而喪失其效力,則對之申請再審即屬不具理由。至于判決尚未確定之情形,大赦之后,犯人并未獲得無罪之判決,僅僅獲得免訴之判決,犯人亦不得以之作為自己無罪之證明,并據此申請再審。
法國的相關制度也規定,特赦令不需公告,也不需通知;對特赦令不得提出任何司法上訴。只有在視特赦令為政府政令時,或者在特赦令涉及司法部門的運作時,最高法院才能受理有關事宜。在德國傳統理論以及判例亦如此主張。發生于1883年的ZIETHEN案即很好地說明了此一問題。被告ZIETHEN之妻病弱將死,被告另有女友,事發之日,被告乘坐火車往科隆,回來后見其妻被殺。法院認為,被告在往返之間,有充分時間實施殺人行為,遂判處其無期徒刑。期間,德國威廉二世發布赦令,被告獲得赦免,但被告拒絕接受,必欲要求法院通過再審還其清白。盡管其后確有真兇良心發現而自動投案自白,但礙于司法程序規定,無人能使其恢復清白。二十年后,被告死于獄中。不過,近來國外理論界就此問題上出現不同看法,甚至在一些國家的立法中亦有所體現。
(三)赦免之象征性特征
赦免具有象征性之特征,這也是赦免之所以存立的重要因由。事實上,法不可能盡善盡美,而且法理念自身往往亦并非和諧、統一,而存在諸多內在分歧。同時,法理念與倫理性、宗教性、政治性理念之間也多有沖突。而赦免作為貫徹寬容政策之手段,它能夠在各種不同理念之間發揮非常重要的調整作用。赦免制度可以象征性地表現出,在現今人類社會還有比法更高價值的東西。誠然,赦免“著意于庇護做了非法行為的個人或少數人們”,獲得赦免者絕大多數都確實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
但是,該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便在于其能夠帶來因“迫切需要的大義”或“政治便宜的大義”所產生的利益。相對而言,赦免可能帶來的弊端則不足道哉。正如拉德布魯赫所言,赦免之仁慈不是把自身局限于法律之內平衡各種緊張關系,而是承認如下事實:在法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價值,使這些與法相對的價值具有效力,可能變得很有必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校園欺凌會被開除嗎
2021-01-15集資房資格轉讓金屬于什么性質
2021-02-20抵押物有哪些種類
2021-01-08有買賣合同是否可以領取房產證
2021-02-25買賣合同公證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05貨運車損毀公共設施保險公司未履行義務敗訴
2020-12-11保險公司以不屬于事故項目拒賠未說明的條款有效嗎
2021-03-12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七十四條
2021-02-19指定代理
2021-03-11利差益
2021-01-17承包土地需要知道哪些法律內容
2020-12-25企業拆遷評估報告太低怎么辦
2021-01-27拆遷戶口在男方家能享受賠償嗎
2021-01-23大棚拆遷有補償嗎,補償標準是多少
2020-11-15拆遷人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2020-12-29城市私有房屋被拆遷如何要求拆遷人補償、安置
2021-02-04房屋拆遷怎么判斷房屋評估是否合理
2021-02-10拆遷方不履行安置補償協議,拆遷戶怎么辦
2021-03-18農村拆遷如何獲取高額補償的
2021-01-18國家征收鋼架大棚的補償標準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