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的關系
現代刑法最終必須從意識能力、意志能力的有無或缺損與否,作為判定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的基本根據之一。但是,由于對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的相互關系理解不同,導致各國刑法所規定的判定刑事責任能力的法定標準,尤其是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在法定判定標準中的地位、性質和作用,實際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并形成幾種不同的制度。
第一,單一制。即僅以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的有無或缺損與否,作為判定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心理學或法學標準的制度。瑞士、西班牙、加拿大、芬蘭、希臘、巴基斯坦、前民主德國、印度、丹麥、馬來西來等國家的刑法,均采用或部分采用此種制度。其中,既有采取心理學標準的刑法,也有采取折衷標準的刑法;既有實行二分制的刑法,還有實行三分制的刑法。
第二,擇一制。即以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兩種能力之一的有無或缺損與否,作為判定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心理學或法學標準的制度。由此可見,單一制與擇一制的根本區別在于:單一制僅單一地以辨認能力或者控制能力,作為判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心理學或法學標準,即僅將辨認能力或者控制能力,作為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唯一心理學或法學因素;而擇一制卻明顯規定可選擇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之一,作為判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心理學或法學標準,即將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均作為影響作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選擇性心理學或法學因素。
第三,齊備制。即以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兩種能力同時有無或缺損與否,作為判定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心理學或法學標準的制度。這種制度與擇一制的主要區別表現為:齊備制要求精神障礙者必須在行為之時因精神疾病而導致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同時喪失或減弱,才能被判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即將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視為同時制約刑事責任能力所缺一不可的必要因素;擇一制則要求精神障礙者在行為之時因精神疾病而導致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之一喪失或減弱,就可被判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即將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視為可分別制約刑事責任能力的選擇性因素。
(2)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判定標準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判定標準的關系
對采用三分制的各國刑法關于刑事責任能力判定標準的規定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各國刑法對于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的相互關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規定方式。這兩種規定方式即同制規定方式與異制規定方式,制約著各國刑法關于刑事責任能力判定標準的適用結果,并由此而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判定標準模式。
第一,同制規定方式。
同制規定方式,是指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均采用同一種制度的規定方式。同制規定方式的基本特點為:在其所規定的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和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中,辨認能力、控制能力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完全相同,只是以精神障礙對辨認能力、控制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的強弱程度,作為區別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之間相互界限的依據。
第二,異制規定方式。異制規定方式,即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采用不同制度的規定方式。異制規定方式的基本特點及其與同制規定方式的主要區別表現為:異制規定方式,既對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和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制度,又規定精神障礙對辨認能力、控制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的強弱程度,是影響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結果的因素之一,即以完全不同的制度和精神障礙對辨認能力、控制能力不利影響的強弱程度,作為區別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界限所必須具備的雙重依據;而同制規定方式則是在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和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采用相同制度的前提下,僅以精神障礙對辨認能力、控制能力不利影響的強弱程度,作為劃分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界限的依據。
(3)辨認能力的內容
由前述可知,采用心理學標準和折衷標準立法方式的各國刑法,均將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作為具體規定刑事責任能力法定標準的基本依據。而且依照司法精神病學的基本理論,在這兩種能力中,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是行為人最基本的能力。所以,各國刑法規定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時,一般都對辨認能力的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以利于判定標準的具體化和實際操作。然而,由于立法觀念的差異,各國刑法所規定的辨認能力的內容,即對精神障礙者認知活動內容的基本要求,則有很大差別,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不同的規定方式:對辨認能力的內容不作任何規定的方式、將辨認能力的內容明確規定為自己行為的方式、將辨認能力的內容明確規定為自己行為的意義或是非的方式、將辨認能力的內容明確規定為外界事物或其是非善惡的方式、將辨認能力的內容明確規定為行為違法性的方式、將辨認能力的內容明確規定為行為的犯罪性的方式、將行為的性質和行為的錯誤同時規定為辨認能力內容的方式。將行為的性質和行為的違法性同時規定為辨認能力內容的方式、將行為的錯誤和行為的違法性同時規定為辨認能力內容的方式、將行為的性質、行為的錯誤和行為的違法性同時規定為辨認能力內容的方式。
以上四種即第七至第十種規定方式,與前述幾種方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將行為不同方面或不同層次的兩種以上屬性規定為辨認能力的內容,而后者僅將行為某一方面的屬性規定為辨認能力的內容。依據前者判定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可以更加適應精神障礙者辨認能力的異常復雜性,以使判定結果較為準確地符合不同精神障礙者實際的精神狀態;而依據后者判定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則會因其包容性較強或限制性突出,造成判定結果難以準確反映出精神障礙者的實際精神狀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院手術可以非直系親屬簽字嗎
2021-01-15栽贓誹謗的責任如何認定,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1-08投訴法院去哪個部門投訴
2021-02-01投資者持股百分之五時的公告
2021-03-22商號有限制嗎
2020-11-07三維標志商標什么意思
2021-01-20注冊倉單定義和流程是什么
2020-11-07如何對倉儲物進行入庫驗收
2020-12-15樓頂空間的所有權到底該歸誰
2021-03-21購房新政策二套房契稅相關規定
2021-02-21合同到期可以調崗嗎
2020-12-01什么情況公司不能勸退員工
2021-03-22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
2021-01-01肇事司機拿了發票就能報保險嗎
2021-02-27保險利益的內容有什么
2021-02-15拆遷房房產證辦理需要多少錢
2021-03-10安徽省房屋拆遷宅基地怎么補償
2021-02-07以共同戶口獲取的拆遷安置房離婚后還有嗎
2021-01-07被拆遷房屋的用途和面積如何確定
2021-01-22宅基地拆遷政策詳解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