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177條之一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量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而持有、運輸的,或者明知是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運輸,數量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數量較大的;
(三)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
(四)出售、購買、為他人提供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本罪為選擇性罪名,既包含妨害行為(持有、運輸、出售、購買、非法提供、騙領)的選擇,也包含對象(偽造的信用卡、他人信用卡)的選擇,行為人只要實施一種行為侵害一種對象即可以成立本罪;行為人實施了兩種以上行為,侵害兩種對象的,仍為一罪,不實行并罰。
一、立案標準妨害信用卡管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1、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而持有、運輸的;
2、明知是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運輸,數量累計在十張以上的;
3、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數量累計在五張以上的;
4、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
5、出售、購買、為他人提供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6、違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證、軍官證、士兵證、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護照等身份證明申領信用卡的,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身份證明申領信用卡的,應當認定為“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
二、犯罪構成
1、犯罪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為自然人一般主體,即任何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單位不構成本罪。
2、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是故意犯罪,而且,對于持有、運輸偽造的信用卡的行為,以及持有、運輸偽造的空白信用卡的行為,還要求行為人必須“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和“明知是偽造的空白信用卡”,才能認定為本罪。
3、犯罪客體要件
本罪的犯罪客體是國家對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信用卡作為一種信用支付工具,只能由商業(yè)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發(fā)行,嚴禁偽造、冒用。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卡業(yè)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61條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據刑法及相關法規(guī)進行處理:騙領、冒用信用卡的;偽造、變造銀行卡的;惡意透支的;利用銀行卡及其機具欺詐銀行資金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為,直接破壞國家信用卡管理秩序,損害合法持卡人及發(fā)卡機構的經濟利益,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需要予以刑法打擊。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犯罪對象是信用卡。信用卡的含義有廣、狹之分。《辦法》實施前,所謂的信用卡,系廣義的信用卡,泛指銀行、金融機構向信用良好的單位和個人簽發(fā)的、可以在指定的商店和場所進行直接消費,并可在發(fā)卡行及聯營機構的營業(yè)網點存取款、辦理轉賬結算的一種信用憑證和支付工具。《辦法》中的信用卡僅指具有透支功能的銀行卡,是狹義的信用卡。
信用卡是指由商業(y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fā)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據此,刑法中的信用卡與目前金融機構所謂的銀行卡,雖名稱相異,但涵義相同。
4、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
(1)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而持有、運輸的,或者明知是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運輸,數量較大的。
當前信用卡犯罪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為了逃避打擊,偽造信用卡犯罪組織之間形成了細致的分工。從空白信用卡的印制、運輸、買賣,到寫入信用卡磁條信息制作成假卡,再到運輸、出售,各個環(huán)節(jié)往往由不同犯罪組織的人員分別承擔,各組織間互不隸屬,單線聯系。《刑法修正案(五)》實施前,除了在偽造和使用環(huán)節(jié)查獲的案件以外,對其他環(huán)節(jié)查獲的人員,如果按照共同犯罪追究,行為人之間的共同犯罪故意很難查證。實踐中,公安機關查獲的很多案件,行為人持有大量偽造的信用卡或者偽造的空白信用卡,但無法查明該信用卡系其本人偽造,或者已用于實施詐騙犯罪,因而難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日益猖獗的信用卡犯罪活動,《刑法修正案(五)》借鑒外國立法的有益經驗,將“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而持有、運輸的,或者明知是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運輸,數量較大的”規(guī)定為犯罪,從而為嚴厲打擊該類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
司法實踐中,認定本罪需要注意:一是本項行為中的犯罪對象既包括偽造的信用卡,又包括偽造的空白信用卡。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與真實的空白信用卡一樣,都可以用作信用卡磁條信息的載體。只要把信用卡磁條信息輸入,就可以正常使用。因此,持有、運輸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數量較大的,應追究刑事責任。二是上述兩種犯罪對象的犯罪構成標準不同。持有、運輸偽造的信用卡,構成犯罪并不要求達到“數量較大”的標準;而持有、運輸偽造的空白信用卡則必須達到“數量較大”的標準,否則不構成犯罪。三是行為人對持有、運輸的偽造的信用卡或者偽造的空白信用卡必須以主觀明知為前提,不“明知”的不能認定為犯罪。
(2)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數量較大的。按照國際信用卡組織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規(guī)定,信用卡及其賬戶只限經發(fā)卡行批準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提供、出租或轉借給他人使用。雖然不排除個別情況下,有的持卡人違反規(guī)定將信用卡交給他人使用的情況,但一般來講,行為人持有他人信用卡的數量不會太多,行為人與持卡人的關系也比較密切,有的還得到持卡人授權。在這種情況下,持有他人信用卡行為雖屬違法,但不具有刑事違法性。然而,如果發(fā)現行為人持有大量他人的信用卡,又不能說清其合法來源,要求公安機關一一查明行為人所持信用卡的來歷,行為人與持卡人是否有串通情節(jié)等,十分困難。實踐證明,這種情形多系嫌疑人從事信用卡詐騙活動的組成部分,國際信用卡犯罪集團也正是利用跨國取證難這一點來逃避打擊。
如前述,近年來信用卡犯罪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境內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結,國際犯罪集團在他國(目前主要是韓國和馬來西亞等)與資信狀況不良者串通,幫助其領取信用卡后予以收買,然后將大量信用卡帶入我境內消費或取現。當持卡人收到月度賬單時,以未出境為由,向發(fā)卡行否認境外交易,將損失轉嫁到外國發(fā)卡行和我國收單行。《刑法修正案(五)》將非法持有數量較大的他人信用卡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無疑有助于打擊此類行為。
司法實踐中認定本罪時,需注意:一是本項行為中的犯罪對象“他人信用卡”一般是指他人合法申領的信用卡,但在特定情況下,也不排除他人偽造的信用卡。比如,行為人基于認識錯誤而持有了他人偽造的信用卡,且達到數量較大的標準,因行為人的持有行為不符合前一項行為中所要求的特定主觀要素,但基于行為人對他人信用卡屬“明知”,可認定為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二是對“非法性”的判斷一般應通過對持有他人信用卡的數量、消費或者取現的額度、行為人與持卡人的關系等加以綜合判斷。三是“數量較大”,指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的數量,而不是指信用卡內的授信額度。
(3)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身份證明是信用卡申請人主體資格的最關鍵信息,是信用卡申領者個人資信證明的基礎,也是信用卡糾紛發(fā)生時確立責任主體的依據。根據有關規(guī)定,申領信用卡,應當提供公安部門規(guī)定的本人有效身份證件。
實踐中,騙領信用卡行為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利用盜竊的或者偽造的身份證,或者通過招工、招生等名義收集他人身份資料或者騙取他人身份證復印件到銀行申領信用卡;有的利用虛假的營業(yè)執(zhí)照、公章或者法定代表人名章欺騙銀行,騙領單位信用卡;有的利用長期不用或者基本無經營活動的法人執(zhí)照,騙領單位信用卡等等。
司法實踐中認定本罪,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是準確區(qū)分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與申領人提供不實信息之間的區(qū)別,這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的關鍵,主要在于是否以虛假的身份證明申領信用卡。根據《刑法修正案(五)》,騙領僅限于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如果是以真實的身份證明,但采取虛構資信材料、提供虛假擔保等欺騙手段騙領了信用卡,并用來惡意透支,可能構成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而不構成本罪。
二是準確界定區(qū)分本罪與“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型信用卡詐騙罪的界限。根據牽連犯一般理論,兩者構成牽連關系,如果有證據證明行為人在實施了“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后,又使用了該騙領的信用卡,那么,應認定為“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型信用卡詐騙罪,前罪被后罪吸收。
三是準確認定行為人盜用他人身份證辦理信用卡后惡意透支行為的性質。這在表面上似乎是“冒用他人信用卡”,不屬于“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但實質上,行為人并非是經合法授權為他人代辦信用卡,而是盜用他人名義騙領信用卡供自己使用。既然是為自己辦信用卡供自己用,就應當向發(fā)卡行提供真實身份證明,提供他人的身份證明來為自己辦信用卡,屬于“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如果將這種行為解釋為“冒用他人信用卡”,就意味著對其辦理信用卡行為的認可,并且,應當由信用卡的名義人承擔詐騙行為所造成的財產損失,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4)出售、購買、為他人提供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該項行為的對象有兩個:偽造的信用卡、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信用卡是嚴禁出售、購買或者提供給他人使用的,更毋談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虛假身份騙領的信用卡,因其本身就是可用于犯罪的工具,應當收繳。任何人出售用以謀利,或者購買以為己用,或者提供給他人都是非法的,只會使偽造的信用卡或者騙領的信用卡在社會上更廣泛地流傳,對社會造成更大危害。
三、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信用卡詐騙罪的關系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中的持有、運輸偽造的信用卡或者偽造的空白信用卡、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購買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等諸行為,與信用卡詐騙罪有密切關聯。行為人基于實施信用卡詐騙的主觀故意而實施上述行為的,屬于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之牽連,如果行為人實施了信用卡詐騙行為,且達到信用卡詐騙罪立案追訴標準的,應以信用卡詐騙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尚未實施信用卡詐騙行為,或者雖然實施了,但尚未達到信用卡詐騙罪立案追訴標準的,應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論處。
四、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與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型信用卡詐騙罪的關系
根據刑法修正案(五),行為人使用以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按照信用卡詐騙罪論處,是謂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型信用卡詐騙罪。實踐中,就來源講,行為人所使用的以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既可能是本人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從金融機構騙領的,也可能是通過購買、受讓、撿拾甚至盜竊、詐騙等非法手段從他人處取得的。對于不同的來源,應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其一,如果是行為人本人使用虛假身份證明騙領后又使用的,那么,因使用虛假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行為與使用騙領的信用卡行為間構成手段和目的的牽連關系,因此,應以處罰較重的信用卡詐騙罪論處。當然,如果行為人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大量信用卡后,一部分出售或提供給他人,一部分自己使用,則由于出售、提供給他人的行為與自己使用行為之間不存在牽連關系,不構成牽連犯,因此,分別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與信用卡詐騙罪,實行數罪并罰。其二,如果行為人采用盜竊手段,竊取他人使用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屬于“盜竊他人信用卡并使用”,按照刑法第196條第2款的規(guī)定,以盜竊罪論處。其三,如果行為人采取詐騙手段,騙取他人使用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因使用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無法成為詐騙罪的犯罪對象,因此,無法對該詐騙行為予以刑法評價,其使用行為可按照信用卡詐騙罪論處。其四,如果行為人采取購買手段,獲取他人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從金融機構騙領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則因該購買行為與使用行為間具有手段和目的的牽連關系,故不能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信用卡詐騙罪數罪并罰,只能以信用卡詐騙罪論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冤假錯案取保候審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嗎
2020-12-29共同保證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0-12-24專利證書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1-03-01施工合同無效需要承擔什么法律后果
2021-01-08未生效合同違約責任如何承擔
2020-11-29事實收養(yǎng)如何認定
2021-02-07贈予撤銷的適用情形
2021-02-03精神暴力包括哪些行為
2020-11-122020離休人員喪葬費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22已有車禍賠償還能否申請工傷
2021-01-31預售合同是否可以撤銷
2021-02-20別人能拿自己的房產證去抵押嗎
2021-02-19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
2021-02-18勞動爭議案中的管轄法院是如何確定的
2021-01-27保險合同是諾成合同嗎
2021-03-02被保險人與第三人已履行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0-12-05出現車禍怎么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1-01-16集體土地承包年限是多久
2020-12-26土地承包合同樣本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