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對肇事后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和肇事后逃逸行為往往存在難以甄別的情況,而對這兩種情形如果不能正確加以區分,勢必會影響定罪量刑。
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者在明知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肇事現場,沒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幫助救護受傷人員,采取防止損失擴大的必要措施。可見,肇事后逃逸行為不僅破壞了交通事故的現場,往往還使得在肇事中受傷的人員因得不到及時的救護以致傷重死亡,還會使本可以避免的損失因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公私財產的損失擴大。因此對肇事后逃逸行為規定更重的刑罰是與罪刑相一致的原則相適應的,也是嚴厲打擊這類犯罪所必需的。
在司法實踐中必須把肇事后逃逸行為與肇事司機因特殊情況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區別開來。實踐中,交通事故發生后,被害人的家屬由于情緒難以控制,往往糾集眾人對肇事者進行報復,肇事司機在這種情況下的躲避行為與肇事后為逃避責任而逃逸的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此外,行為人由于正在執行搶險、救災等緊急任務,在肇事后為繼續執行任務而離開現場的行為也不屬于肇事后逃逸行為。
關于“交通肇事后逃逸”這一情節是屬于犯罪構成的要件亦或是量刑的情節,學界有不同看法。本律師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是一種事后行為,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大小,但該事后行為對其先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不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不能作為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在有證據認定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并不構成犯罪的前提下,即使行為人有逃逸這一情節,也不能認定該交通肇事行為就構成了犯罪。
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行為人只有在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以致發生了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交通事故時,其行為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并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有違規行為但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即使肇事者有事后逃逸行為,肇事行為亦不構成犯罪,否則就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
律霸網小編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只是一種量刑情節,即在行為人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又有逃逸行為的,應該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量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打人致肋骨骨裂賠多少錢
2021-01-31行政拘留后調解還能撤銷嗎
2021-01-27學籍檔案去向
2020-12-10如何保障女性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020-12-03著作權糾紛案件的訴訟時效
2020-12-08當場行政處罰多長時間備案
2021-01-122020年江蘇省工傷事故傷殘賠償標準
2020-11-08離婚案是簡易程序還是普通程序
2021-01-18交通事故導致舊病發作怎么賠償
2021-01-12家暴屬于治安案件嗎
2020-12-28中介格式合同有什么陷阱
2021-03-25依法成立的合同自多久生效
2021-01-14什么是聯建,房地產聯建的主要類型及其法律性質
2021-02-02房屋產權的辦理手續是怎樣的
2021-03-22物業有權利拆除違建嗎
2021-03-12農村征地對于沒有住房的村民怎么安置
2021-03-26試用期離職扣2個月工資怎么辦
2020-12-26勞動仲裁輸了可以打幾年
2021-02-25勞動糾紛也是一裁終局嗎
2021-01-27人壽保險理賠程序有哪些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