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
當前,在刑法理論上主要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條文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就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受傷嚴重,但并未死亡,如搶救及時可能挽救其生命,但由于行為人不采取積極的救護措施,并逃離事故現場,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死亡的行為。
第二種觀點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應限于過失致人死亡,即事實上發生了兩次交通事故,也就是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又發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的情況,就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這一情節的規定。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出,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形式,在這里顯得非常關鍵。因此,客觀的分析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形式對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以及就此類案件如何定罪就顯得非常重要。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以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作為該罪的核心。其潛在的含義是指過失犯罪。即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嚴重后果應當預見,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肇事后果。然而,人的主觀心理態度是不斷變化的,在一定條件下故意行為可以轉化為過失行為,過失行為也可以轉化為故意行為。隨著主觀心理態度的變化,行為的性質也會隨著發生變化。因此,在處理“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時,就要特別注意分析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及其變化情況。尤其要注意查明行為人肇事后對自己交通肇事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因而,筆者對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形式在理論上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行為人將人撞傷后逃逸,被害人死亡,主觀上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行為人因逃逸過失致使受傷者死亡。這種情況如行為人交通肇事后,誤認為被害人沒有受傷,或者只受輕傷,憑自身經驗武斷地認為不會出現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從而逃逸,致被害人死亡;還有一種情況,即行為人肇事后,將被害人送往醫院后逃逸,致被害人未得到及時搶救而死亡。這兩種情況,都是行為人對被害人的死亡抱有僥幸心理,過于自信,因而成立過失的罪過,即過失致被害者死亡。
2.行為人肇事致人重傷后逃逸。在當時情況下,行為人認識到其逃逸后,被害人可能會因傷而致死,但是為了立即逃離現場以逃脫罪責,對被害人死亡的結果采取聽之任之,放任的態度。也就是行為人既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予以補救,同時也不希望被害人死亡的結果發生,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對被害人死亡的罪過形式就是間接故意。
3.行為人交通肇事后,為了逃避罪責,毀滅罪證,故意將被害人移至叢林、溝壑等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而后逃逸,使被害人失去被搶救的機會而引起死亡。也就是行為人明知被害人若不及時救助,必然會出現死亡的結果,卻為逃脫罪責而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對于這種必然的情形,行為人對救助責任的不作為構成直接故意犯罪。
(二)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在逃逸過程中又發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這就是所謂的二次肇事問題。這種情況,行為人在主觀上會有以下幾種罪過形式。
第一種,即行為人在第一次肇事后,又以同樣的過失繼續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進行逃逸,對先前違反的注意義務明知故犯而造成第二次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對受傷者死亡的罪過形式符合間接故意的要求。
第二種,即行為人在第一次肇事后,為逃脫罪責在駕車奪路逃跑時,不顧他人安全而撞軋他人致死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構成直接故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電子郵件證據是如何認定效力的
2021-01-11國家法律對保護婦女的人身權利有何具體規定?
2021-02-16怎樣處理同時申請的相同商標
2021-03-06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5家庭冷暴力離婚能索要賠償嗎
2021-03-11婚前財產處理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0-12-20未經批準在名稱中使用“銀行”字樣的會坐牢嗎
2020-12-17訂單式購銷合同樣本
2020-11-12房屋繼承公證的幾大注意事項
2020-11-14簽訂勞務合同叫什么員工
2020-12-12經營性停產勞動關系是否延續
2020-11-22辭職法律如何規定
2021-01-15定期壽險的保險期限有多久,定期壽險適宜哪些人群
2021-01-17什么是定期壽險,哪些人適合購買定期壽險呢
2021-01-14意外保險條例的保障范圍
2021-03-24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為什么會不生效
2020-11-16社會保險法第九條規定什么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2020-12-03保險公司以保險未生效拒賠合法嗎
2021-02-05論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解釋原則有什么
2021-02-12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的代理詞怎么寫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