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含義是什么
最高法院在2000年11月15日公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將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解釋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按照這個解釋,肇事者無論是否救助受害人都不影響逃逸的成立,因此肇事者將受害者送往醫院之后再逃跑,也要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處理,因為這仍然符合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小編認為要正確認識交通肇事逃逸的含義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前提條件是行為人必須具有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先行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條的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和第2款第(一)至第(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從其內容上來看,這條規定明確了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前提條件,即行為人必須具有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先行行為。因為該《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的三種情形和第2款規定的五種情形,都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情形。先行行為必須構成交通肇事罪,逃逸行為才可以作為加重處罰的情節而存在。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主觀要件。行為人主觀上有且只有逃避搶救或肇事責任的動機。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本質在于肇事者對于自己先行行為帶來的搶救義務和法律責任承當的逃避。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法律責任這兩個動機同時存在是實踐中逃逸行為主觀方面的一般情況,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能僅存在單一的動機,例如,甲開車將人撞傷后,將被害人送到附近醫院搶救,而后逃之夭夭,在這種情況下,肇事者己經盡了搶救義務,但是卻逃避了法律追究,使交通肇事責任難以認定,因此雖然犯罪人僅具有逃避責任的動機,但是只要具備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這兩個動機中的任何一個,都應認為具備了逃逸的主觀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實質,其在于不履行法定的搶救傷員與財產、報案、接受處理的義務,而并非只是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事故現場。
綜上所述,交通肇事后逃逸,比較合適的理解應是,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不履行法定的搶救傷員與財產、報案、接受處理的義務,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格權的積極職能是什么
2020-11-17發生交通事故后如何進行傷殘鑒定
2020-12-25車禍傷者的賠償起訴期限是多長時間
2020-11-23公司在試用期開除員工有經濟賠償嗎
2021-01-19放棄繼承聲明能反悔嗎
2020-11-16交通事故造成損害醫療費怎么計算
2020-12-19被抵押的房產是否可以資產保全
2021-02-13房地產開發五證指什么
2021-01-29公司規章是否必要
2021-02-03競業限制幾個月可以解除
2021-01-31應該找誰賠付房屋意外受到的損失
2021-03-05怎樣才能用仲裁方式解決保險合同糾紛問題
2021-01-09誰負責對外資保險公司實施監督管理
2021-01-13肇事用救護車保險報銷嗎
2020-12-18把保險單弄丟了怎么理賠
2021-03-03駕駛沒保險的車出事故怎么辦
2021-02-15保險賠償金給付的若干法律問題
2020-12-062025年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后怎么辦
2020-12-12沒看到一書四方案,征地拆遷是合法的嗎
2021-03-14商用房拆遷安置如何繳納契稅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