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行為不屬于肇事逃逸
(一)雖然離開現場,但證實其主觀上無逃逸的故意的行為
這種情況,行為人主觀上并不具備逃逸的主觀要件,不能認定其構成交通肇事逃逸。如將某單位司機在肇事后隨即將傷者送到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因懼怕與被害人的親屬發生沖突而離開現場回到單位向領導匯報并報警。
(二)雖然駛離現場,但離開是為了設法報警的行為
雖然駛離現場,但是在現場不遠處隨即設法報警的行為,如打電話、到附近的醫院求救等等、應當可以證明其本身沒有逃避處罰的主觀動機,對這一類行為并不符合逃逸的主客觀的要件,因此,不能認定為逃逸。
(三)雖在離開現場途中,但主觀故意動機尚不明確的行為
有時候行為人出于害怕被報復或其他合理原因離開現場一段距離,如沒有其他證據證明其有逃逸的故意也應當出于無罪推定的原則不輕易認定其行為為逃逸。
二、如何判斷交通肇事逃逸
(一)從對事發中行為人對事故的明知程度進行判斷
直接表現犯罪嫌疑人主觀意圖的證據其實不是很多,主要是其自己的口供和其它現場目擊證人的證言。因此,在審查案件時,除外注重審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以外,要著重通過其它的證人證言對嫌疑人的主觀意圖進行判斷。
(二)從事發后行為人的行為表現上來進行判斷
審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節,也可以從嫌疑人事發時的行為表現上進行認定。在發生交通肇事后,判斷一個人逃離現場進是否具有逃逸故意,應當從以下行為進行判斷,一是有無積極搶救傷者的行為;二是有無立即報警的行為,三是有無嫌疑人見發生了肇事,致他人勸阻于不顧駕車逃跑、棄車逃跑、編造謊言企圖蒙混過關的行為。如果明知發生了肇事,犯罪嫌疑人仍然實施上述行為,應當認定為逃逸。
(三)從對事發后行為人對現場遺留證據的態度來進行判斷
交通肇事發生后,對肇事者所要求的職責之一就是要保護現場,分清責任。因此,判斷一名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故意,也可以從他對現場的態度上進行判斷。如果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實施了隱瞞證據、破壞現場后等等行為的逃離現場的,應當認定其有逃逸行為。
(四)對事故發生后事物的客觀狀態上進行判斷
在司法實踐中,常常碰到犯罪嫌疑人以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為由進行辯解,犯罪嫌疑人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而逃逸的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如何認定犯罪嫌疑人明知交通事故發生,也應根據事發時車輛客觀狀態予以確認。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一般情況下下列行為是不會構成肇事逃逸的,雖然離開現場,但證實其主觀上無逃逸的故意的行為,離開是為了設法報警的行為,或者主觀故意動機尚不明確的行為。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不能隨意裁員,裁員要走正當法律流程
2021-03-04原產地標記權屬于知識產權嗎
2020-12-10疫情期間可以停薪嗎
2021-02-26監護人有權利不讓爺爺奶奶看孩子嗎
2020-12-15探望權中止事由是什么
2021-03-07孫子能替奶奶打贍養費官司嗎
2020-11-25江蘇省高院管轄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有什么范圍
2021-03-13駕照屬于行政許可嗎
2021-02-22侵權行為會影響企業征信嗎
2020-11-25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死亡怎么辦
2020-11-11離婚財產保全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1-03-21學生在學校門口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09員工簽勞務合同有什么風險
2020-12-01同一時間段能否成立不同勞動關系
2021-01-17飛機因天氣原因延誤有賠償嗎
2021-02-10貨物運輸保險單種類介紹有哪些
2021-01-26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如何管轄
2021-02-02發生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保險能賠償嗎
2020-12-26什么是保單的現金價值
2021-01-27只因遲延理賠 多付5.5萬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