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定單位犯罪,應對主客觀要件進行全面審查
首先,審查該行為是否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如果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那么該行為就不夠成單位犯罪;同時,還要審查該行為是否是法律所規定的構成單位犯罪的行為,如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即使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也不能認定為單位犯罪。
其次,審查該行為在主觀是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或維護單位局部利益還是為個人謀取非法利益;如果不是為了單位的利益而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實施犯罪行為,即使以單位名義,也不能認定為單位犯罪。
再次,審查該行為在客觀方面的表現。單位犯罪在客觀方面要求必須具備單位領導的決策行為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實施行為。如果只有決策行為,而沒有具體的實施行為;或者只有具體的實施行為,而沒有決策行為或事后的追認,都不能認定為單位犯罪。比如在一起行賄案件中,行為人雖然是為了給單位牟取非法利益,以單位名義實施的犯罪行為,但我們還應審查其行為是否經過單位決策,如果單位沒有實施決策行為或者事后也沒有予以追認,那么,只能認定行為人構成行賄罪而不能認定其為單位行賄罪。
最后,認真審查犯罪主體資格。犯罪主體是具體承擔刑事責任的人或單位。在認定單位犯罪時,我們要正確理解其是否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在我國刑法界對于私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爭論很大,一種是否定說,一種是肯定說。筆者傾向于否定說,因為,無論是私營企業還是外商獨資企業其成立的宗旨和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企業所有者營利,也就是為了個人牟利,而這些企業的行為往往都是個人行為,同時我國《刑法》規定的有些犯罪的刑罰對于單位犯罪的處罰要比自然人輕,如果把私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也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將不利于實現刑罰的目的和打擊犯罪,也不利于區分自然人犯罪和單位犯罪。所以,在認定單位犯罪時要對主體進行認真的審查。
2、正確認定共同犯罪
雖然單位犯罪要求是為了給本單位牟取非法利益,由單位集體決策或負責人決定,由本單位人員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但并不一定全部犯罪活動都是由本單位人員實施的,也存在單位與單位之間、單位與自然人之間的共同犯罪問題。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要注意對單位犯罪共同犯罪的審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轉讓怎么合法轉讓
2021-03-03商標法對商標注冊的審查和核準的規定
2021-01-29判決書下來后還錢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6交通事故工傷賠償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16限制婚后自由的婚姻協議有效嗎
2021-02-22擔保協議樣本
2021-01-04崗位變更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2020-12-06臨時工簽勞動合同后違約該怎么處理
2021-03-10法定代表人能否與另外一個單位有勞動關系
2021-03-03什么是勞務派遣?
2021-02-19試用期和實習期是一樣的嗎
2020-12-12有侵權責任人意外險還要賠嗎
2021-02-07什么是投資型保險
2021-01-01人身保險合同的格式是怎樣的
2021-03-16學生在校跳樓身亡保險有賠嗎
2021-03-01被保險代理人誤導欺騙如何維權
2021-02-08郭律師提醒2012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1-25隱名被保險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1-01-20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適用什么程序
2020-11-12土地承包的經營權證的辦法機構是哪一個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