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預備的處罰原則:
對于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
預備犯的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2條第2款的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遵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簡記從、減、免)。顯然,預備犯應當負刑事責任。但由于預備犯還沒有著手實行犯罪,沒有造成犯罪結果,其社會危害性通常小于“既遂犯”的社會危害性,故對于預備犯,可以從寬處罰。“可以”是授權性法律規范的表達方式,具有允許、許可的意思,但同時也表明了刑事立法的傾向性意見。這兒,刑法雖然用的是可以,但可以理解為“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也是法定的,一般情況下司法機關必須這樣為之。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行為人準備實行特別嚴重的犯罪、手段特別惡劣時,也可以不予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故也是法律所規定“可以”應有之義。)至于究竟是從輕處罰還是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應當對犯罪預備的整個案件進行綜合考察后來決定。
主要應考慮的情節有:
一、是犯罪預備行為是否已經完成;
二、是犯罪預備行為本身能否導致實行行為造成重大危害結果;
三、是犯罪預備行為所反映的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大小等。
什么是犯罪預備?
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犯罪預備,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為了實施某種能夠引起預定危害結果的犯罪實行行為,準備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條件的狀態。犯罪預備如何處罰呢
綜上可知,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預備的目的,是為了順利地進行犯罪活動,實現犯罪意圖,體現了預備犯的主觀惡性,這是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主觀依據。當然,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在線法律咨詢服務,歡迎您前來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食堂無食品經營許可證該接受如何處罰
2021-02-11彩禮到底應返還多少
2021-03-04夫妻財產約定效力是什么
2021-03-17仲裁委裁決下來養老,單位仍然不給怎么辦
2021-03-22商業銀行從事不正當競爭怎么辦
2020-11-08選購公寓房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05崗位變動員工是否要簽字
2021-01-23壽險中的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呢
2021-03-05藥物過敏致死是否屬于意外傷害
2020-12-20產品質量責任險中的賠償處理方面有什么規定
2021-02-08在公司上班十年沒上保險怎么賠償
2020-12-14事故證明書可以報保險嗎
2021-01-03酒駕出車禍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2-17保險公司定損和修車廠不一樣怎么辦
2021-01-25保險投保人與受益人有什么異同點嗎
2020-11-24當心!保險代理人的五句話
2020-12-28拆遷是否對動產進行賠償
2021-03-06拆遷補償多長時間才會下來
2020-11-25拆遷安置房的房產證如何辦理
2021-02-17安置房再拆遷怎么補償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