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交通安全法》的人文關懷和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利益平衡
??普遍認為新《交通安全法》規定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下稱強制三責險)制度,是不正確的。新《交通安全法》僅僅規定了強制三責險的制度名稱,具體內容則授權國務院規定。由于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下稱三責險)在各地被不同程度與車輛登記、檢驗掛鉤,形成強制投保的態勢。在過渡時期[1]本省范圍內,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時,將三責險視同強制三責險,明確要求適用新《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由保險公司直接承擔賠償責任。本文將視同強制三責險的三責險稱為強制商業三責險,以示區別。
??新《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受害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請求權及其體現的交通事故歸責原則,將引導強制三責險的走向。但新《交通安全法》并不能滿足強制三責險業務的法律適用,國務院正在起草的強制三責險條例是實施強制三責險的主要法規。可以預見強制三責險條例仍不能全部解決強制三責險業務的法律適用,其上位法在哪里?本文以此為線索,探究過渡時期實現新《交通安全法》人文關懷時,如何兼顧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利益平衡。
??一、強制三責險屬于商業保險范疇
??(一)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
??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是被比較的兩類保險。確實,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立法屬于兩個范疇。作為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社會保險屬于社會立法和勞動立法范疇。我國憲法對社會保險有宣示性規定,勞動法第九章專門規定社會保險和福利,社會保險事業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主管;商業保險是一種金融活動,與銀行、證券一起,三者構成國家金融體系,商業保險屬于經濟立法范疇。保險法規定的保險僅指商業保險,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保監會)負責商業保險的監管。
??按照1953年維也納國際社會保險會議的表述:社會保險是以法律保證的一種基本社會權利,其職能主要是以勞動為生的人,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能夠利用這種權利,來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屬的生活。[2]社會保險的本質是社會保障,是一個廣泛的尤其是對雇員(勞動者)的保護。[3]與之比較的商業保險(保險)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首先是一個行業(保險行業),其次是一個風險轉移的體系,最后是一份合同(保險合同)。
??(二)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典型區別
??在很多方面,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是相通的,雖然許多社會保險的特征被歸納,鑒于(任何)保險所具有的社會性意義,有些特征不過是在社會保險中表現更突出一些,在商業保險僅是程度差異,比如保障水平、保障目的。筆者查閱資料,以下三點社會保險的特征,最能體現與商業保險的區別:1、社會公平。社會保險的保險金給付金額與個人繳納保費金額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對這些基金進行再分配,[4]此點最能區分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社會保險所強調的不是個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險金的社會滿意度;[5]商業保險遵循等價交換原則,體現個人公平,在同類商業保險保單中,不同保費支出與保險金獲取具有可比性。2、保險成本負擔。社會保險成本由雇員、雇主或雙方共同出資承擔,多數情況下,政府(國庫)將承擔一部分,從而不要求社會保險基金足夠支付將來的給付義務,因為政府的稅收能力被認為是永久的;而商業保險,要求保險人持有準備金以應對將來的給付義務。[6]3、保險金額可變。社會保險給付金額可通過立法改變,以提高或降低給付,而商業契約性保險金通常不能改變。[7]
??此外,社會保險的目的是解決某些社會問題,要求涉及到的每個人都能夠合作,[8]因此社會保險具有強制性特征,屬于強制保險;商業保險通常系自愿保險。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經常被貼上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的標簽。需要澄清的是,由法律規定必須投保的特定保險并不一定就是社會保險,[9]我國在1951年5月1日實施的“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10]就不滿足上述社會保險三點區別特征;商業保險也并非都是自愿的,汽車責任保險是經常被引用的例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