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施行后,保險先行賠付的問題成為目前爭議最大的焦點。問題的關鍵在于,當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尚未出臺之時,現在各保險公司所推出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以下簡稱現行三者險)能否被視為是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強制三者險)?也就是說,現行三者險的性質為何?
首先說明的是,本文所稱“現行三者險”,是指在《道交法》施行前,我國24個省市通過行政強制手段要求機動車一方必須投保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
一、商業險和強制險之區別
所謂“保險”,是指保險合同,而并不單指保險條款。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根據各種考慮因素單方制定出來保險條款后,必須再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獲得相對人的投保,進而與相對人成立保險合同關系,這時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可見,“保險”并不單指保險條款這一保險合同內容,還應包括促使保險合同成立的方式方法,也就是運營模式。
因此,商業險和強制險的區別,不僅僅在于保險費率、賠付方式、責任分擔等保險條款制定不同(就此問題已有多人論述,本文不再重復),更重要的在于其運營模式不同。
商業險要靠保險公司自己的力量進行推廣,以爭取機動車所有人愿意投保;而強制險則無需保險公司自己推廣,只需訂好相應的格式條款,經相關部門批準后,等待機動車所有人主動上門簽合同就可以了。兩者相比,保險公司經營強制險的成本顯然大大少于商業險,也正因如此,強制險必須具有公益性,否則就是不公平競爭,其條款必須經過相關部門的核準,以確保其具有公益性,所以真正的強制險被稱為“社會保險”更合適一些。
可見,現行三者險是一種奇特的現象,從保險條款的設定上,是商業險,而到了運營,則是強制險的模式,因此它既非強制險,也非商業險,可以把它稱之為“以強制險方式運營的商業險”(以下簡稱強制商業險)。那么,這種強制商業險給保險公司帶來了什么呢?我們設例分析如下:
如果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的保險條款和運營模式均為商業險方式,則保險公司顯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因為要說服機動車所有人投保,就必須付出發布廣告、宣傳資料、業務員推銷、咨詢解釋等人力財力,而且在協商確定條款時還要作必要的讓步,一些比較苛刻的條款也就不可能制定,否則機動車所有人就不會投保。由于我國民眾大多沒有保險意識,據統計,目前在有24個省市運用行政強制力推廣的情況下,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參保率也僅達不到30%,在沒有行政強制力推廣的地區,參保率更是幾乎為0.可想而知,如果僅憑保險公司單純運用商業險方式經營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保險公司是很難有較高盈利的。
如果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的保險條款和運營模式均為強制險方式,則由于強制險必須是公益性質的,相關監管部門會進行核算并加以控制,那么保險公司同樣不可能達到較高盈利,最多是微利。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是運用純商業險方式或是純強制險方式,保險公司都很難獲取較高的盈利。只有在目前這種“強制商業險”的運營模式下,保險公司才有可能獲取較高的盈利,并且事實上也做到了,據統計,目前我國車險保費收入已經占到財產險業務總額的60%以上,成為財產險業保費增長和盈利的主要來源。而第三者責任險則是車險的兩個主要險種之一,在我國整體車險保費收入中占比已達到1/3多。可見,這種“強制商業險”對保險公司而言,是最有利的,它把商業險和強制險這兩種方式中對保險公司有利的因素融合到了一起,而把各自中對保險公司不利的因素互相彌補,從而也就會給保險公司帶來超額利潤,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理解,在全國參保率只有不到30%的情況下,現行三者險仍然成為了保險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但這種超額利潤的實現,是以廣大車禍受害人不能及時獲得賠償和許多機動車所有人不得不投保、并且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公平的格式條款為前提。也正因如此,當《道交法》制定后,強制三者險條例即將出臺,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也即將分清強制險和商業險之時,各大財產保險公司才會如此痛心疾首地怒斥《道交法》和《強制三者險條例(草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衣食決定言論?馬克思之言確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