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交通事故?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對“交通事故”的定義是,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其中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車輛在道路以外通行時發生的事故,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處理。
也就是說,只要是在道路上和車輛有關的造成損害后果的事件都是交通事故,但利用交通工具作案或者因當事人主觀故意造成的事故不屬于交通事故,例如:利用交通工具殺人或者“碰瓷”案件都不屬于交通事故,應當屬于刑事案件或者其他治安案件。
二、交通事故應當由哪個部門負責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處理管轄區域內發生的交通事故。
三、交通參與者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第一步應當怎么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七十條第一款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
也就是說,司機發生交通事故,不論損失大小,首先必須要停車,保護現場。然后根據損失的大小確定下一步應當做什么。
四、對于未造成人身傷亡的交通事故怎么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七十條第二、三款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即行撤離現場,恢復交通,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不即行撤離現場的,應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僅造成輕微財產損失,并且基本事實清楚的,當事人應當先撤離現場再進行協商處理。
五、對于造成人身傷亡的交通事故怎么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七十條第一款規定,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
也就是說,司機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受傷或者死亡的,必須報警(撥打報警電話122,急救電話120、999),保護現場。如果事故發生地確屬偏遠或者找不到電話報警,受傷人員必須立即治療,同時又找不到其他車輛協助運送的情況,當事人可以利用發生事故的車輛送傷者到醫院救治,但在移動現場前,必須將因移動現場后無法確定的車輛、人員倒地位置等進行標劃。當事人可以利用石塊、磚頭、白灰等物品在地面進行明顯標注。
六、發生逃逸事故后,事故現場目擊人員和其他知情人員應當怎么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七十一條規定,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事故現場目擊人員和其他知情人員應當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交通警察舉報。舉報屬實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給予獎勵。
七、發生交通事故后,在現場應當采取什么措施保護自身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機動車在道路上發生故障,需要停車排除故障時,駕駛人應當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難以移動的,應當持續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來車方向設置警告標志等措施擴大示警距離,必要時迅速報警。”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發生故障時,應當依照本法第五十二條的有關規定辦理;但是,警告標志應當設置在故障車來車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車上人員應當迅速轉移到右側路肩上或者應急車道內,并且迅速報警。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發生故障或者交通事故,無法正常行駛的,應當由救援車、清障車拖曳、牽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機動車在道路上發生故障或者發生交通事故,妨礙交通又難以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車后50米至100米處設置警告標志,夜間還應當同時開啟示廓燈和后位燈。”
八、事故當事人之間對事故事實無爭議應當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規定:“機動車與機動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在道路上發生未造成人身傷亡的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在記錄交通事故的時間、地點、對方當事人的姓名和聯系方式、機動車牌號、駕駛證號、保險憑證號、碰撞部位,并共同簽名后,撤離現場,自行協商損害賠償事宜。當事人對交通事故事實及成因有爭議的,應當迅速報警。”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八十七條規定:“非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或者行人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且基本事實及成因清楚的,當事人應當先撤離現場,再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當事人對交通事故事實及成因有爭議的,應當迅速報警。”
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向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報案的,或者當事人自行撤離現場后,經協商未達成協議的,可以由交通警察按照簡易程序對交通事故實施快速處理。
九、事故當事人之間對事故事實有爭議應當如何處理?
事故當事人之間對事故事實有爭議的,應當保護現場,立即報警等候交通警察處理。同時必須做好自身安全維護。
十、有哪些情形交通警察不調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調解,交通警察可以在《交通事故簡易程序處理書》上載明有關情況后,交付當事人:
(一)當事人提供不出交通事故證據,交通警察因現場變動,無法作出交通事故認定的;
(二)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認定有異議的;
(三)當事人不同意由交通警察調解的;
(四)當事人拒絕在簡易程序處理事故認定書上簽名的。
十一、交通事故中受傷人員沒有足夠的搶救費用怎么辦?
如果交通事故中受傷人員或者司機沒有足夠的搶救費用,醫療機構也必須救治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同時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保險公司支付或者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先行墊付。
交通警察對現場勘查完畢后,要求當事人在事故現場圖上簽字時,當事人應當怎么辦?
交通事故現場圖是交通警察對事故現場的記錄,事故當事人接到警察要求其簽字確認后,首先要核對現場圖與事故現場是否一致,對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要求警察解釋,如果認為現場圖與事故現場不一致的,可以要求警察進行復核,對于復核無誤的,當事人應當在現場圖上簽字確認。
如果當事人無理由拒絕簽字,交通警察可以在現場圖上記錄當事人決絕簽字。本現場圖依然存在證據效力。
十二、扣留機動車上的貨物怎么辦?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不得扣留事故車輛所載貨物。對所載貨物在核實重量、體積及貨物損失后,通知機動車駕駛人或者貨物所有人自行處理。當事人不自行處理的,按照《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百五十六條的規定辦理。
十三、扣留機動車的時限限制?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扣留的事故車輛除檢驗、鑒定外,不得使用。檢驗、鑒定完成后五日內通知當事人領取事故車輛和機動車行駛證。對無牌證、達到報廢標準、未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等違規車輛,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十四、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檢驗、鑒定的時限是多少?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當事人生理、精神狀況、人體損傷、尸體、車輛及其行駛速度、痕跡、物品以及現場的道路狀況等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接到報案后五日內指派或者委托專業技術人員、具備資格的鑒定機構進行檢驗、鑒定。
檢驗、鑒定應當在二十日內完成;需要延期的,經地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準可以延長十日。檢驗、鑒定周期超過時限的,須報經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準。
十五、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員的尸體檢驗完成后,死者親屬在幾日內辦理喪葬事宜?
交通事故死亡人員的尸體檢驗完成后,應當通知死者親屬在十日內辦理喪葬事宜。無正當理由逾期不辦理的,經縣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由公安機關強制處理尸體,逾期存放的費用由死者親屬承擔。
十六、交通事故當事人是否有權得到檢驗、鑒定結果?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檢驗、鑒定結果確定后二日內將檢驗、鑒定結論復印件交當事人。
十七、當事人對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檢驗、鑒定結論有異議怎么辦?
當事人對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檢驗、鑒定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在接到檢驗、鑒定結論復印件后三日內提出重新檢驗、鑒定的申請。經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后,應當另行指派或者委托專業技術人員、有資格的鑒定機構進行重新檢驗、鑒定。
十八、當事人對自行委托的檢驗、鑒定、評估結論有異議的怎么辦?
當事人對自行委托的檢驗、鑒定、評估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在接到檢驗、鑒定結論后三日內另行委托檢驗、鑒定、評估,并告知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予以備案。
十九、當事人可以申請幾次重新檢驗、鑒定、評估?
申請重新檢驗、鑒定、評估以一次為限。重新檢驗、鑒定的時限與檢驗、鑒定的時限相同。
二十、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如何確定當事人的責任?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經過調查后,應當根據當事人的過錯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
轉自《微信律師講堂》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訴訟的訴訟時效怎么確定
2021-01-03商業匯票是怎樣申請的
2020-12-08拖欠貨款起訴狀怎么寫
2020-11-252020年江蘇省工傷事故傷殘賠償標準
2020-11-08孫子能替奶奶打贍養費官司嗎
2020-11-25房屋延期交付有賠償嗎
2020-12-25土地糾紛信訪管用嗎
2021-01-20勞動合同變更的條件,變更勞動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04競業限制合同里面沒有寫時間有沒有效
2021-03-03公司勞務分包給個人合法嗎
2020-12-29保險公司不可以解散嗎
2021-02-18保險合同觀察期是否屬于格式條款
2020-11-29沒劃痕險怎么走保險
2021-02-09保險理賠需要出示哪些材料
2021-01-26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是什么
2021-01-04廢棄土地轉包合同怎么寫
2020-11-26房屋拆遷評估的主體是誰
2020-12-27房屋拆遷中,評估報告有期限嗎,多長時間有效
2021-01-10規劃公示后多久動遷
2020-12-10買拆遷安置房如何規避風險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