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犯故意殺人罪的,如果沒有什么特殊從輕或減輕情節(如自首、立功等)的,在量刑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也是在一種原始的“殺人者死”的思想的體現。
筆者有時路過某市中級人民法院門口的時候,時常能看見張貼故意殺人死刑犯(立即執行)的判決公告,而且更替頻率頗高,有時甚至一周換一批,由此也顯現,我國對于故意殺人的司法實踐中“迷信”死刑之于殺人者的作用。“殺人者死”是一種對殺人行為后果的描述,是一種淵遠流傳的習俗,慣例思維。可是我國《刑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那么怎么去理解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呢?
筆者認為,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并非僅僅指只要有殺人行為就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雖然,故意殺人罪確實由于其侵犯的人的生命,所以是一個重罪,但是并不能應此就能認為故意殺人的犯罪分子就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應該嚴格控制其內涵和外延。筆者認為對于一般故意殺人行為不宜認為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理由如下:
1.“殺人者死”的觀點已經不為刑法所徹底接受。在古代,殺人者確實都受到同態復仇般的禮遇,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殺人者不一定死”的概念確實以為很多人熟知,例如殺人者還需要看待其行為的嚴重性,才能決定其命運。
2.死刑本身的存在已受到質疑。在200多年前,**里亞就對死刑存在的公正性于必要性進行了分析,雖然從此對死刑到底應該存在與否爭論不斷,但是至少死刑的運用確實已經為國家慎之又慎。
3.如果對于一般殺人罪都適用最高的法定刑死刑,將降低死刑對于故意殺人的標準。重行為適用重刑,只有那些真的極其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
對于司法實踐中,對于死刑之于故意殺人罪,筆者認為應該做以下控制:
1.只有對于故意殺人罪的一些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具體而言,只有對于殺害人數較多(殺害兩人或兩人以上)、手段極其殘忍、事后有嚴重的行為(如為了逃避偵察碎尸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范本
2020-12-13是否能索要以往的贍養費
2021-01-17第二順位繼承人能領到撫恤金嗎
2020-12-30什么情況下格式合同無效
2021-02-20行政訴訟再審被駁回怎么辦
2021-02-22勞務合同可以隨時解除嗎
2021-02-27企業和個人勞動關系如何證明
2020-11-30又一座僅供瞻仰的神龕——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解讀
2020-11-20如何選擇定期壽險或終身壽險
2020-12-22壽險投保前應該做哪些準備
2021-01-17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利益
2020-11-12旅行社旅客旅游意外保險合同
2021-01-04完善保險合同告知義務制度的思考
2021-01-22把人撞傷理賠后不服怎么辦
2020-11-18可以委托醫護人員銷售健康保險產品嗎
2021-01-12保險保全手續怎么辦
2021-03-04保險法解釋二的出臺,對司法實踐更具有操作性了
2021-03-22新農村建設就是拆遷嗎
2021-02-04房屋征收補償太低怎么辦
2020-12-04怎么爭取到合理的高鐵拆遷補償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