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犯故意殺人罪的,如果沒有什么特殊從輕或減輕情節(如自首、立功等)的,在量刑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也是在一種原始的“殺人者死”的思想的體現。
筆者有時路過某市中級人民法院門口的時候,時常能看見張貼故意殺人死刑犯(立即執行)的判決公告,而且更替頻率頗高,有時甚至一周換一批,由此也顯現,我國對于故意殺人的司法實踐中“迷信”死刑之于殺人者的作用。“殺人者死”是一種對殺人行為后果的描述,是一種淵遠流傳的習俗,慣例思維。可是我國《刑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那么怎么去理解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呢?
筆者認為,故意殺人罪中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并非僅僅指只要有殺人行為就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雖然,故意殺人罪確實由于其侵犯的人的生命,所以是一個重罪,但是并不能應此就能認為故意殺人的犯罪分子就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應該嚴格控制其內涵和外延。筆者認為對于一般故意殺人行為不宜認為是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理由如下:
1.“殺人者死”的觀點已經不為刑法所徹底接受。在古代,殺人者確實都受到同態復仇般的禮遇,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殺人者不一定死”的概念確實以為很多人熟知,例如殺人者還需要看待其行為的嚴重性,才能決定其命運。
2.死刑本身的存在已受到質疑。在200多年前,**里亞就對死刑存在的公正性于必要性進行了分析,雖然從此對死刑到底應該存在與否爭論不斷,但是至少死刑的運用確實已經為國家慎之又慎。
3.如果對于一般殺人罪都適用最高的法定刑死刑,將降低死刑對于故意殺人的標準。重行為適用重刑,只有那些真的極其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
對于司法實踐中,對于死刑之于故意殺人罪,筆者認為應該做以下控制:
1.只有對于故意殺人罪的一些嚴重的行為,方可適用死刑,具體而言,只有對于殺害人數較多(殺害兩人或兩人以上)、手段極其殘忍、事后有嚴重的行為(如為了逃避偵察碎尸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發商抵押回遷房構成詐騙嗎
2020-11-26訴訟前財產保全的前提有什么
2021-03-21公司解散如何追繳未繳出資
2020-11-21標志設計的程序包括什么
2020-12-17交通事故皮外傷住院有期限嗎
2021-01-22母親再婚后兒子去世能享受贍養費嗎
2020-12-10失信企業房產還能提供抵押擔保嗎
2021-02-17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1-09哪些霸王條款購房時應該注意
2021-01-24單位集資房能否私下轉讓
2021-02-14新房子剛買就賣有稅嗎
2021-01-01員工產假期間合同到期單位不續簽違法嗎
2020-11-15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有權拒絕露天作業嗎
2021-01-29申請回避可以口頭嗎
2020-12-02法院仲裁派遣工資流程是什么
2021-01-01勞動糾紛中是否采取一裁終局
2020-12-15交通事故意外險的適用對象是什么
2021-03-10綜合意外險保障范圍是什么
2020-11-18意外險的理賠依據有哪些
2021-01-16山洪災害保險賠嗎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