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訴訟中,一類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亂象常常會對案件的處理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原告以借貸合同法律關系起訴要求被告歸還借款,但因不能提交證據證明雙方之間已形成借貸合意,合同法律關系已成立且生效,故改變訴因轉而援引不當得利制度,以達到將舉證風險轉移給對方當事人的目的。于是出現針對同一項主張歸還款項的訴訟請求,在以借貸合同法律關系起訴時由原告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而變更為不當得利之訴后,原告只需證明款項實際到位的事實,對于款項支付原因這一要件事實轉由被告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被告不能舉證證明的,則需承擔敗訴后果。
通過不當得利訴訟規避借貸合同訴訟中的舉證風險,在以往的民事案件中,已成為原告常用的一項訴訟策略,并誘發部分訴訟欺詐行為。這一現象亦長期困惑司法實務界。
對這一亂象的成因進行分析,其原因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關于不當得利案件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一直缺位;二是對“無合法根據”這一要件事實的性質存在誤解。將這一要件事實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被告承擔的主要理由,是將“無合法根據”看作一個消極事實,而依據待證事實分類說,主張消極事實的人不負舉證責任,消極事實應由否認其存在的一方來證明。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給付型不當得利中,被告僅是給付行為的被動受領者,而原告是導致財產發生變動的控制者,從證據距離來看,應認定原告更有能力對財產轉移行為作出解釋,對“無合法根據”這一要件事實進行舉證。
新出臺的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第一百零八條共同搭建了民事案件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基本框架,對不當得利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亂象進行了有效規制。
一、第九十一條:變更訴因不發生轉移舉證責任的后果
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一條確立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兩項基本規則:第一,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第二,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該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五條的主要區別在于,該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已擴展適用至一般領域,而不再局限于合同法律關系。由此可見,不當得利之債亦可適用該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今后不論是借貸合同法律關系,還是不當得利法律關系,法律對于舉證責任的過程性及結果性分配已趨于一致。
依據該條第一款的規定,原告對支持其訴訟請求的實體法規范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在合同法律關系中,應舉證證明合同基礎法律關系成立且有效的基本事實;在不當得利之債的法律關系中,則應對不當得利請求權發生的基本事實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發生規范,依據該規定,原告對于成立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四個構成要件事實,即被告取得利益、造成原告損失、被告取得利益無合法根據、因果關系,均負有舉證責任。其中,構成待證難點的事實是“無合法根據”,即給付行為欠缺正當原因,常見情形如原告誤認債務所進行的非債清償,為客觀上不成立、未生效或無效合同支付價款等。基于給付是有意識、主動實施的行為,因此原告作為使財產發生轉移變動的民事主體,應對給付原因或目的進行舉證,以同時證明自身給付原因的欠缺及對方取得利益的不當性。在預期目的不達及目的消滅類型的不當得利法律關系中,因被告取得利益時具有合法根據,但此后合法根據消失,故依據該條第二款的規定,原告還需就法律關系變更的基本事實進行舉證。
在原告提供證據對基本事實進行舉證后,被告可行使抗辯權進行反駁或提供反證證明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事實。在不當得利案件中,被告可援用的抗辯事由包括:民事權利變更的事實,如原告的債權已轉讓他人;民事權利妨礙的事實,如原告并非付款人或存在真實基礎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民事權利阻卻的事實,如要求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進行訴訟時效抗辯等;民事權利消滅的事實,如所得利益已不存在,被告已履行真實基礎法律關系項下的對等義務等。依據第九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被告如提出前述抗辯主張,則同樣需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只有在反證達致內心確證的證明程度時,被告才能免責。但退而言之,即使被告提出的反駁性抗辯未能成立,依據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也僅是導致其事實主張不被法院采信。不被采信的法律后果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原告提供的證據形成優勢,法院依據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認定原告主張的事實客觀存在,其訴請成立;二是被告的抗辯致原告訴請主張的事實陷入真偽不明的狀態。
二、第一百零八條:要件事實真偽不明時由主張請求權存在的一方承擔結果責任
訴因變更案件中極易出現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狀態。在由借貸合同訴訟變更為不當得利訴訟的情形下,原告由于欠缺借貸合意等基礎法律關系證據,因此在訴訟中為舉證便利起見,往往否認或故意隱瞞真實的基礎法律關系。試舉一例,原告變換企業借貸的訴請主張,轉而主張目的不達的給付型不當得利:原告打款2000萬元給被告,變更訴因后稱款項用途是支付承兌匯票保證金,后因對方無法申請開票致預期目的不達。原告在訴訟中未能提供書面的開票約定,僅提供若干證人證言。被告則辯稱所收到的2000萬元,系原告向其歸還之前的借款,之前借款無書面合同,被告亦提供若干證人證言。從雙方舉證的情況來看,原告已舉證證明對方獲取利益致財產數額增加,己方因給付利益致財產數額減少,損益增減之間具有同一性即因果關系成立。但對于欠缺給付原因這一要件事實,原告的主張及被告的抗辯已形成對抗,被告的抗辯及反證已足以使原告的舉證無法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程度,此時待證事實即陷入真偽不明的狀態。
被告雖未證明自己的抗辯成立,但只要能夠動搖原告主張的要件事實,致其真偽難辨,亦可達到讓原告敗訴的訴訟目的。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是對民訴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確定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的細化,同時也對《規定》第七十三條進行了修訂。第一百零八條對舉證義務人的責任和當事人抗辯不利的后果分而述之:“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此外,前述結論還可從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的措詞變化中得到印證。《規定》第二條的規定是:“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弱化了《規定》前述條文中的“責任”二字,僅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該條第二款進而強調,只有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在未能提供證據或證據不足的情形下,才會承擔不利的后果。
待證事實真偽不明時,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者承擔結果責任。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則的實踐意義只有在要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才能得以顯現。換言之,因被告抗辯致要件事實真偽不明時,原告必須進一步舉證,才有可能擺脫敗訴的風險。我國的證明責任采“雙重含義說”,既包括提供證據的行為責任,也包括說服裁判者的實質責任或結果責任。依照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法院在作出判決之前,當程序上許可的證明手段已經窮盡而待證事實仍處于真偽不明狀態時,法院必須分配舉證責任,判令負有舉證義務的一方承擔敗訴后果。不當得利不屬于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因此如原告未能就請求權成立的要件事實完成舉證義務,則需承擔相應的結果責任。由此可見,今后即使原告變更訴因,只要其對不當得利法律關系基本事實的舉證證明尚未達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則仍不能避免敗訴的后果。
作者:關倩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警察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怎么處理
2020-12-31先離婚后告重婚可以嗎
2020-12-17虛開發票處罰方式是怎么樣的
2021-02-17在公共場合做愛構成犯罪嗎
2021-02-09法人在公司賬戶銀行開戶就可以直接取錢嗎
2021-02-16單方面變更勞動合同需要什么條件
2021-03-10房地產抵押登記的程序
2021-01-21商業銀行無故拖延支付本金的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2020-11-25農村老人去世后,其拆遷安置房子女該如何分配
2021-01-24學校檔案弄丟是行政之訴還是侵權之訴
2020-11-13航空意外傷害保險怎么賠的
2021-02-24工程保險不賠償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3投保一定能獲得賠償嗎
2020-11-08為何簽訂了保險合同還常會引發許多保險糾紛?
2020-12-16保險理賠的程序包括
2021-02-26貨運車損毀公共設施保險公司未履行義務敗訴
2020-12-11改裝后的車如何理賠
2020-11-21保險公司何時不用賠償
2020-12-02在公司交的保險可以取出來嗎
2020-12-27集體土地出讓需要村民簽字嗎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