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防御或反擊行為是否具備防衛性質
面對人身權利遭到侵犯的防御或反擊行為,只有客觀上具備正當防衛的時空條件,主觀上具有防衛意識,即“防衛性質”,才能稱作防衛行為。
具體講,防衛行為應具備四個實質要件:一是合法性,即防衛客體必須是不法侵害行為,不能針對合法行為反擊。二是緊迫性,即合法權益正處于現實、緊迫的侵害和威脅之下,若不及時采取防御行動便無法得到保護。三是針對性,即防衛對象必須是不法侵害人本人的人身,不能針對無侵害行為的第三人。四是防衛故意,即防衛人主觀上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并且出于保護合法權益免遭侵害的意志。
為準確把握四個要件,應當重點厘清以下幾個概念:
1、所謂“不法侵害”,應包括犯罪行為但不止于犯罪的一切違法、危害社會行為,這些行為會給社會秩序和公民權益帶來現實危害,均歸于不法侵害的范疇。所以,防衛的客體不能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合法行為,也不能是正當的履行職務行為。否則,防衛客體便失去認定正當防衛的基礎。
2、所謂“不法侵害正在進行”,是指其起止時間應以不法侵害人著手實施侵害行為時始,至不法侵害停止或已不可能繼續、威脅合法權益時止。因此,防衛人在防衛時間的選擇上要適時;不能對主觀想象存在但事實上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假想防衛,也不能對尚未發生的不法侵害行為(如犯罪預備)實施事先防衛,更不能對已經停止或已不可能繼續產生威脅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事后防衛。
3、防衛對象,依法應當包括參與不法侵害的共同侵害人。比如吳*艷故意傷害案,被告人吳*艷于夜深人靜之時、孤立無援之地遭受毆打和欺辱過程中,當共同侵害人李*輝再次舉起鐵鎖砸向自己時,吳*艷持水果刀刺倒李*輝;法院依法認定吳*艷構成正當防衛,宣告吳*艷無罪。
4、防衛行為區別于互毆行為,主要體現在不法侵害的突發性、防衛反擊的被動性和正當性等方面。防衛人事先對侵害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甚至侵害人多不明知,在突遭不法侵害時,為保護合法權益往往沒有選擇余地,只能被動地采取措施進行防御或反擊。如果防衛人事先存在主動侵害對方的非法意圖,或者事先故意言行挑釁,就欠缺了防衛的合法性。如周*友故意殺人案,周*友在得知母親被其妹夫李-博毆打后異常憤怒,隨即攜刀邀人前往李-博父親家尋找李-博,并揚言要殺死李-博;當看到李-博等人來到其家附近時,周*友即攜尖刀主動迎戰,在對方尚未持械襲擊時先手持刀傷人;雙方持械毆斗中,李-博被刺身亡,周*友亦受重傷。一、二審法院均認為,周*友不具有防衛性質,不成立正當防衛。
第二步、防衛客體是否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與第三款之間屬于普通條款與特殊條款的關系;從實質上講,特殊防衛屬于正當防衛的一種。按照特殊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如果防衛客體屬于“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衛人依法享有無限度防衛權,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后果,也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就沒有必要繼續考察普通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問題。
準確認定特殊防衛,必須把握以下判斷標準和要點:
1、防衛行為必須針對正在進行的暴力犯罪。所以,對非暴力手段實施的犯罪行為,如盜竊等,不能實施特殊防衛;對以非暴力為手段實施的搶劫、綁架等犯罪行為,如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攜帶兇器搶奪等行為,也不宜實施特殊防衛。這里的“暴力犯罪”,應指以暴力為手段實施的犯罪行為,并非已然構成犯罪,因為定罪不是防衛人的權力。
2、暴力犯罪行為已經足以嚴重危及人身安全。所謂“危及人身安全”,是指危害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和性權利,而不是危害人身安全之外的其他權利;比如,針對財產權所實施的搶奪等,不應實施特殊防衛。所謂“足以嚴重”,是指這種危害有可能造成人身嚴重傷害,甚至危及生命。鑒于特殊防衛可以殺死不法侵害人為代價,對于充其量只能造成輕傷害的輕微暴力侵害,也不能實施特殊防衛。
3、針對“行兇、殺人、搶劫、綁架”四種暴力犯罪的特殊防衛,在暴力程度上應以侵害行為可能造成他人重傷或死亡作為衡量標準。這里所稱“行兇”,應該指殺人與重傷害目的不清、界限不明的故意傷害行為,只有是持可能造成重傷或死亡的兇器、器械傷人行為;不應是一般拳腳相加之類的暴力侵害,持械毆打也不一定都是可以實施特殊防衛的“行兇”。依照刑法體系解釋,對于搶劫為手段的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行為,綁架為手段的拐賣婦女行為,如果達到相當暴力程度的,也可以實施特殊防衛。
4、對于暴力強奸行為,不宜以“可能造成被害人重傷或死亡”為限制條件。即使強奸行為的暴力程度未必造成被害婦女重傷或死亡,也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婦女性自由權遭受嚴重侵害,同樣屬于嚴重危及人身安全,仍可以實施特殊防衛。
5、基于防衛目的是阻卻暴力犯罪不能得逞,即使防衛人沒有受到實際傷害,也不應成為適用特殊防衛條款的障礙。法律并未規定特殊防衛人必須身受重傷,已被搶劫、綁架或強奸既遂,只要查明的事實足以證明對方侵害的嚴重暴力性質,就可以實施特殊防衛。比如,李*龍等人被控故意傷害案,李*龍所在雜技團到鄉下演出遭到當地多名村民砸場子,當村民王*富手持菜刀再次沖進演出現場時,聞訊趕來的被告人李*龍見狀即持“T”型鋼管座腿猛擊王*富頭部一下致倒地死亡;二審法院認為,王*富的死亡系李*龍正當防衛行為所致,判決宣告雜技團李*龍等四被告人無罪。
第三步、防衛行為是否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以上后果?
從字面理解,防衛行為所造成的“重大損害”,是指防衛人給不法侵害人造成的身體“傷害”或財產“損失”達到了“重大”程度。通說認為,“重大損害”以造成重傷以上損傷程度(包括重傷、死亡)作為衡量標準。主要理由如下:
從刑法理論看,防衛過當對發生重傷或死亡結果的主觀方面,大多表現為過失,少數表現為放縱的間接故意。將重傷以上界定為防衛過當的入罪標準,既切合了過失致人重傷罪、交通肇事罪的入罪標準,也體現了損害后果的“重大”性和防衛強度的“明顯”性。假如將輕傷設定為防衛過當的入罪起點,就等同于了故意傷害行為的入罪標準;鑒于這種由合法行為轉化而來的防衛過當明顯小于故意傷害他人致輕傷的社會危害性,勢必違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另外,如果將輕傷后果設定為防衛過當的入罪起點,對防衛人而言顯然是一種苛求,不利于達成正當防衛實踐;更不用說將“輕傷”視為“重大損害”,在語法上犯了語法邏輯錯誤。
從司法實踐看,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中國刑事審判指導案例》收錄的趙*華被控故意傷害案例,明確提出了“正當防衛致不法侵害人輕傷的不負刑事責任”的裁判要旨。
因此,一個防衛行為,如果只是造成不法侵害人輕傷以下損傷后果,仍屬于正當防衛的范疇;只有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或死亡時,才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是否構成防衛過當。
第四步、防衛手段和強度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目前理論通說認為,“造成重大損害”與“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是構成防衛過當的兩個并列的必備實質要件;即司法實踐中不可能存在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損害”的防衛過當,也不存在“造成重大損害”而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防衛過當。如果防衛行為造成了重大損害后果、但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或者雖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但未造成客觀重大損害的,仍然屬于正當防衛的范疇。
判斷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應當從必要性和限度性兩個方面來評價:在積極行使方面,防衛手段和措施是否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之必需;從消極限制方面,防衛強度是否導致實際侵害的法益與所保護法益之間明顯失衡。具體應當依照審理查明的案發原因、時間、地點、環境,侵害人與防衛人人數多少、力量強弱,不法侵害手段(包括兇器殺傷力等)、強度、后果,防衛手段、措施、強度,以及雙方當時所持主觀心態等事實來綜合判斷。
1、當防衛人遭受的不法侵害僅是一般拳打腳踢,尚不足于嚴重危及人身安全時,如果采取緩和的手段或工具足以制止的,就不應采取過激的防衛手段和措施,如明顯兇殘的暴力或殺傷力極強的兇器;否則,就明顯超出必要性和限度性。
2、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時,防衛人是否事先準備防衛工具以及防衛工具和措施是否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并不影響防衛過當的認定。如胡*平故意傷害案,被告人胡*平在與同事張某口角后遭到對方毆打威脅,遂準備兩根鋼筋條并磨成銳器藏在身上;下班途中被張某等多人攔阻推搡、掌打耳光時,即持尖銳的鋼筋條捅刺張某朋友胸部,導致張某朋友重傷;兩級法院最終以防衛過當對胡*平減輕處罰。
3、單純以人身損傷程度輕重作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衡量標準的觀點是片面的。該觀點將人身損傷程度由輕及重分為輕微傷、輕傷、一般性重傷、嚴重程度重傷(肢體殘疾等)或死亡四個層階;認為,如果不法侵害行為可能造成輕微傷后果,則防衛行為實際造成不法侵害者輕傷的為“超過”,造成一般性重傷以上的為“明顯超過”;其他依次類推。筆者認為,如此量化判斷,一是片面強調了防衛行為的消極限制因素(防衛后果),而忽視了積極行使因素(防衛手段和措施是否必要),有客觀歸罪之嫌;二是雖然符合價值沖突中的比例原則,卻嚴重違背個案平衡原則,不利于個案人性化處理;三是苛求一般防衛人在事件突發瞬間對動態中侵害人可能造成的損傷程度作出專業性判斷,并且準確量化控制防衛損傷后果,缺乏實踐操作性,嚴重脫離客觀實際。
假想防衛
假想防衛”是指正當防衛中的不法侵害必須是真實的,而行為人由于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結果造成損害的行為。
一、具有如下特征:
(1)不法侵害事實根本不存在,行為人誤認為存在;
(2)行為人是出于防衛的意識,實施防衛行為;
(3)行為人防衛行為造成了無辜者的損害。
二、應負的刑事責任。
(1)行為人應當預見到沒有不法侵害而沒有預見,造成危害結果,應負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
(2)行為人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了防衛行為,而在防衛過程中從使用的工具、打擊的部位、造成的后果顯屬不當,叫“假想防衛過當”,行為人應當對過當的結果負責,可以比照防衛過當來處理。責任比第一種輕一點;
(3)主觀條件的限制,行為人不可能預見到,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也無不當之處,應屬于“意外事件”;
(4)行為人既是假想防衛,也是提前防衛,主觀過錯應屬“故意”。
防衛過當我國的法律上是屬于違法行為,是會承擔法律后果的。所以我們在遇到危害時,我們在進行防衛時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過度的發泄個人情緒。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中尸檢是必須的嗎
2021-02-18不服指定監護關系案件如何確定管轄權
2021-02-09女方懷孕期間男方出軌怎么辦
2020-12-04商標侵權是否必須要物證
2021-02-19交通事故傷殘鑒定及精神賠償
2021-03-17購買保障性住房的標準
2021-02-21勞務派遣行政許可提交的材料有哪些
2021-01-18房產解押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10集體合同的概念及內容
2020-11-26補償款提存程序
2021-03-17遺產繼承方式有哪些
2021-02-24使用權房可以轉讓嗎
2020-12-08合同到期可以調崗嗎
2020-12-01辭職以后怎么辦理居住證
2021-03-18負債與勞動糾紛如何區分
2021-03-21如何選擇保險公司和代理人
2021-01-24人身保險合同的格式是怎樣的
2021-03-16外資保險公司因解散清算的,公告日期是多久
2021-03-17少兒分紅保險如何選擇最合適
2021-01-31分紅率和儲蓄利率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