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司法建設是用來服務于大眾的,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司法建設在實際操作的過程當中,如果涉及到了刑事案件進行立案偵辦的話,往往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物力和精力,所以說在有些情況下,有可能會存在刑事案件不予立案的這樣一種情況。下面小編就詳細為大家介紹,刑訴法不予立案時限規定是什么?
一、刑訴法不予立案時限規定是什么?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6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于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這一規定說明,立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事實條件,即有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 有犯罪事實,是指有被客觀、真實的證據所證明的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的存在,包括犯罪的預備、實施、未遂、中止和既遂,但是,這不意味著證實犯罪的證據需要確實充分,但也不應是辦案人員憑估計、猜測得出的結論。這里所指“有犯罪事實”,主要是指犯罪事件已經發生,即有犯罪的客體和客觀要件;而對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的查明則不是立案的必要條件,而是立案后需要進一步查清的問題。因此,此時的證據并不要求達到充分的程度,也不要求一定要查獲犯罪人,更不要求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實和情節。
(二)、法律條件,即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立案追究的行為,必須是具有社會危害性和刑罰應罰性的行為,只有當這種犯罪事實確需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時,才予以立案。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通過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犯罪己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我國刑法對追訴時效作了明確的規定,在立案過程中理應遵守執行。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特赦是國家對某些犯罪或者特定的犯罪人免除刑罰的一部或全部的措施。已經赦免得罪行,不應立案追究。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屬于刑事自訴案件,被害人依法享有決定是否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的自主權。
(5)、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的,刑事責任的承擔者已不存在,再追究死者的刑事責任已沒有意義,故不予立案。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如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所造成的危害結果不負刑事責任。
二、不予起訴規定
1、法定不起訴(絕對不起訴)
法定不起訴,是指《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款規定: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15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這種情形我們稱之為絕對不起訴,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法定不起訴適用于以下六種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中國刑法把情節分為定罪的界限的定罪情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來理解,如果某行為雖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能認為是犯罪。既然不是犯罪,而是一般違法行為,人民檢察院當然不能提起訴訟,作出起訴決定。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刑法規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訴,主要是因為犯罪分子對社會已無危害,沒有必要再對他追究刑事責任。中國《刑法》第76條、77條、對追訴時效有具體規定。犯罪已過追訴時效不予起訴,這是近代世界刑事訴訟法普遍適用的原則。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特赦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共中央或國務院的建議,經過審議決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執行。在中國,凡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對特定犯罪人免除刑罰的,公安機關不得立案偵查,檢察機關也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撤回告訴的 中國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四種,侮辱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和侵占。這些案件涉及的主要是公民個人的權益,如婚姻、名譽等,實質上是公民個人的私權,是否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責任由公民個人自行決定。對于這些案件,如果被害人及其他有告訴權的人不提出告訴,或者提出告訴后又撤回告訴的,人民檢察院依法作不起訴處理。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意味著失去了追究刑事責任的對象,追究其刑事責任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故刑事訴訟活動沒必要繼續進行下去,因此,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此終止刑事訴訟。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2、酌定不起訴(相對不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2款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相似于國外學者的“微罪不起訴”,筆者認為這樣稱謂能體現其性質,還是比較科學的。從刑事訴訟法規定看,酌定不起訴的適用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二是犯罪行為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依照刑法規定,以下幾種情形可以適用這種不起訴:
(1)、犯罪嫌疑人在中國領域外犯罪,依照中國刑法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在外國已經受過刑事處罰的(《刑法》第10條);
(2)、犯罪嫌疑人又聾又啞,或者是盲人的(《刑法》第19條);
(3)、犯罪嫌疑人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過當而犯罪的(《刑法》第20條、第21條)
(4)、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刑法》第22條)
(5)、在犯罪過程中自動中止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沒有造成損害的(《刑法》第24條)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刑法》第27條)
(7)、被脅迫參加犯罪的(《刑法》第28條)
(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有重大立功表現(《刑法》第67條、第68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也可以不作出起訴決定,在確認犯罪嫌疑人有上述情形之一后,還必須在犯罪情節輕微的前提條件下才能考慮適用不起訴。即人民檢察院要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年齡、犯罪目的和動機、犯罪手段、危害后果、悔罪表現以及一貫表現等進行綜合考慮,只有在確實認為不起訴比起訴更為有利時,才能做出不起訴決定。有的學者將其解釋為“酌定不起訴”,把“應當不起訴”稱為“法定不起訴”。
3、證據不足不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140條第4款規定,對于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訴的決定。這種不起訴的適用前提是案件必須經過補充偵查。這里需要指出,所謂“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并不意味著檢察機關有權在起訴與否之間做出自主選擇,因為證據不足屬于不具備起訴條件的情況,因而不能提出起訴。在此意義上,所謂“可以”一詞的表述并不準確,科學的含義是“應當”。
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規則》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確定犯罪嫌疑人構成犯罪或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屬于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
(1)、據以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可以看出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不予立案的時限主要是指犯罪已過追訴時效、犯罪嫌疑人已經死亡、或者其他法律規定的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這些,都是不予立案的。其實有些刑事案件在偵辦的時候,如果超出了訴訟時效,也會給案件的整體辦理帶來一定的麻煩。
2020最新刑事訴訟法全文
最新2020年刑事訴訟法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務派遣期間因公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04同居是否承擔對方債務
2021-02-20注冊公司需要提供的資料及步驟有哪些
2021-01-05管理系統軟件知識產權如何界定
2021-01-22房屋定金糾紛的處理原則是什么
2021-01-30寡婦享有婚姻自由權利嗎,寡婦能再結婚被阻怎么辦
2020-12-12對撤訴法院如何處理
2020-11-21女職工哺乳期能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25滯納金超過多久強制執行
2020-11-18單位違約怎么解除合同
2021-03-19飛機延誤賠償怎么辦理
2021-03-11玻璃單獨碎險是什么
2021-03-09保險合同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17出境旅游保險種類有什么
2020-11-16人身保險傷殘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
2021-01-10本案中被告保險公司是否承擔賠償責任
2020-11-15網絡銷售的技術手段是什么
2021-01-26財產保險合同中的第一受益人寫誰更好
2021-01-07什么是保險理賠原則
2020-11-30保險代理人解除合同需多久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