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意引誘刑事訴訟法中是否合理?最終的犯罪者一開始可能并沒有犯罪的意思,他們在刑偵人員的金錢、毒品等誘惑下才去犯罪的。此方法可能是辦案人員為了引出犯罪者并一舉抓獲的一種高效率手段,具有一定危險性,也損害了社會安定。用此方法收集證據(jù)是不被允許的,以下是法規(guī)分析。
一、什么是犯意引誘
犯意引誘是誘惑偵查的一種,是犯意誘發(fā)型的偵查方式。被誘惑者實際上并無犯罪意圖,偵查人員通過積極主動的刺激行為使其在強烈的誘惑下產(chǎn)生犯意,進而實施了犯罪行為。
二、犯意引誘型犯罪不應受刑罰處罰的分析
犯意引誘型犯罪的行為人是否應受到刑罰處罰,或者是從輕處罰?這是很近年來學界爭論比較多的問題。有的堅持“無罪說”,有的堅持“免訴說”,有的堅持“駁回公訴說”,有的堅持“有罪說”,等等。我認為,犯意引誘型犯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犯罪,不符合刑罰的特征,不應對行為人處以刑罰處罰。
1、犯罪構(gòu)成理論決定犯意引誘型犯罪不應受處罰。我國刑法規(guī)定犯罪有四個構(gòu)成要件,即在主觀上有犯罪的主觀故意或過失;在主體上要符合犯罪的主體特征;在客觀上要實施了具有社會危害性并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在客體方面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客體。這四個構(gòu)成要件缺一不可。表面上看,犯意引誘型犯罪完全符合這四個構(gòu)成要件,應以犯罪論,但從嚴格意義上看,這似乎又不妥當,且對行為人會嚴重不公。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gòu)成犯罪,在主觀上要具有犯罪的主觀故意或過失(由于行為人的過失構(gòu)成犯罪的,由刑法分則規(guī)定)。犯意引誘型的犯罪,行為人在實施犯罪的時雖然具有犯罪的主觀故意,但是,這種故意是由引誘人(特情)蓄意引誘而產(chǎn)生的,并不是行為人內(nèi)心自發(fā)形成的意愿,從嚴格的犯罪構(gòu)成學來說,行為人的行為并沒有確實的主觀故意,因此,犯意引誘型犯罪,也只能是假想型犯罪。
2、對犯意引誘型的犯罪處以刑罰處罰,違背了刑法的根本任務,動搖了刑罰的目的。我國刑法的根本任務是保衛(wèi)國家安全,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保護公民的人身權(quán)利、民主權(quán)利和其他權(quán)利不受侵犯,維護社會秩序。刑罰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實現(xiàn)刑法的根本任務,同時打擊犯罪,保護無辜的人不受刑罰追究。從人性的弱點來看,不能否認人有七情六欲,易受誘惑,甚至有犯罪的沖動,但只要其行為對社會尚未造成任何危害,我們應該允許任何人通過自律改正。如果利用人性的弱點而使其實施本來不愿實施的犯罪,無異于引誘清白的人犯罪,與我國刑法的任務和刑罰目的背道而馳。
3、罪責自負原則要求犯意引誘型的犯罪不應受刑罰處罰。罪責自負原則是刑罰的原則之一,其基本內(nèi)容是: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獨立承擔全部責任。而犯意引誘型犯罪的行為人雖然實施了犯罪行為,但是,其行為是由于受他人引誘而產(chǎn)生的,是其他人將犯意轉(zhuǎn)嫁到行為人的身上,即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是他人行為的轉(zhuǎn)嫁體,“如果嫌疑人是在代表政府的偵查人員的引誘下而產(chǎn)生犯意進而實施犯罪,那么,該追究的不是犯罪嫌疑人,而是那些實施引誘行為的政府偵查人員”。
4、在犯意引誘型的犯罪中,偵查機關獲各證據(jù)屬欺騙所得,嚴重違反法定程序。《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一條規(guī)定:“凡是非法獲取的口供不應作為證據(jù)使用”。通過犯意引誘行為人實施犯罪而獲取證據(jù),是嚴重違反以上程序性規(guī)定的偵查行為。偵查人員通過引誘使行為人逐步具有犯罪意圖,從而實施犯罪,而獲取其犯罪的證據(jù),屬于明顯的采用欺騙手段獲得的證據(jù),這樣的證據(jù)是不應有任何效力的。
5、對犯意引誘型犯罪的行為人處以刑罰處罰,后果堪虞。對受犯意引誘而實施犯罪的行為人處以刑罰處罰,不利于公正司法和公正執(zhí)法。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略,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重要會議上提出要保證司法公正,而且將司法公正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內(nèi)容來抓。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兩個方面,而且,近來有的學者提出“以程序維護正義”理論意為先程序,后實體,用程序正當以維護實體的公正。這些是很有道理的。對犯意引誘型犯罪的行為處以刑罰處罰,則違背司法公正,使司法公正失去了基礎。
如果通過引誘的方式使行為人犯罪需要受刑罰處罰,也給行政執(zhí)法活動也會帶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現(xiàn)行體制的原因,行政執(zhí)法機關往往會形成部門利益,受部門利益驅(qū)動,行政機關會效仿偵查機關的做法,采用陷阱調(diào)查的方式,實施類似犯意引誘的活動,使本來無意違法的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從而對其施以行政處罰。例如:近來媒體上所披露的派出所干警與賣淫女勾結(jié),由賣淫女引誘男子嫖娼,干警進而對這些男子罰款,這就是明顯的例證。在“執(zhí)法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動下,此類現(xiàn)象屢禁不止,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國家行政機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由于對犯意引誘型的犯罪行為人判刑處罰,則明示了犯意引誘偵查活動受法律保護,那么行政執(zhí)法機關“依葫蘆畫瓢”地采取此種手段以達到其“執(zhí)法經(jīng)濟”的目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關于犯意引誘的解讀
運用特情偵破毒品案件,是依法打擊毒品犯罪的有效手段。對特情介入偵破的毒品案件,要區(qū)別不同情形予以分別處理。
對已持有毒品待售或者有證據(jù)證明已準備實施大宗毒品犯罪者,采取特情貼靠、接洽而破獲的案件,不存在犯罪引誘,應當依法處理。
行為人本沒有實施毒品犯罪的主觀意圖,而是在特情誘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進而實施毒品犯罪的,屬于“犯意引誘”。對因“犯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根據(jù)罪刑相適應原則,應當依法從輕處罰,無論涉案毒品數(shù)量多大,都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行為人在特情既為其安排上線,又提供下線的雙重引誘,即“雙套引誘”下實施毒品犯罪的,處刑時可予以更大幅度的從寬處罰或者依法免予刑事處罰。
行為人本來只有實施數(shù)量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誘下實施了數(shù)量較大甚至達到實際掌握的死刑數(shù)量標準的毒品犯罪的,屬于“數(shù)量引誘”。對因“數(shù)量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應當依法從輕處罰,即使毒品數(shù)量超過實際掌握的死刑數(shù)量標準,一般也不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
對不能排除“犯意引誘”和“數(shù)量引誘”的案件,在考慮是否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時,要留有余地。
對被告人受特情間接引誘實施毒品犯罪的,參照上述原則依法處理。
在收集證據(jù)時不允許用引誘的方式;在審理時不允許用逼供。從利益和生理上對人具有極大誘惑的毒品相關的案件中,刑偵人員實施引誘的,在審理時要考慮對犯罪者的當時處境,對其有余地的處罰,其他收受賄賂等同類案件也可能考慮。
2020年刑事訴訟法解釋
2020最新刑事訴訟法全文
新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內(nèi)容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有限公司章程范本(二)
2020-11-24審查監(jiān)督程序時效
2021-02-07什么合同為格式條款合同
2021-02-09店主不履行合同該怎么辦
2020-11-21找車拉貨算雇傭關系嗎
2021-01-09小區(qū)景觀燈漏電致女童死亡,物業(yè)要承擔責任嗎
2021-01-13集資房買賣合同效力如何
2021-01-30先試用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可以嗎
2020-11-27試用期的長短有什么限制
2020-11-21被動物咬了該如何維權(quán)
2020-12-10拒付加班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1-07離婚后家庭財產(chǎn)險是否可以分割
2021-01-16詳解旅游保險有哪些
2020-12-17保險合同糾紛的訴訟時效有多久
2021-02-13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可以是公司嗎
2020-11-19出租司機撞傷人反過來告保險公司
2021-01-13超載多少保險拒賠
2021-03-02保險理賠有時間限制嗎
2020-11-23林地的承包期限是多少年
2021-03-10拆遷過程中瀆職犯罪損失如何認定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