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些國有大商場或者有服務保證、信譽良好的商店,如非經營者故意,均可按照店內的服務公約、章程,找營業員說明情況,提出要求,盡量做到心平氣和,以免把事態弄僵。如營業員不認帳甚至惡言相向,則可找到商場(店)的負責人講清情況,提供證據,提出要求。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消費者證據確鑿,說理透徹,要求合理,大多數商場(店)為了維護自己的信譽、聲譽、會給予恰當處理的。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商場,在商業競爭中,不會不考慮商場的社會聲譽。
但消費者在直接找經營者協商和解時,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當消費者的人身權利和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侵害行為手段惡劣,便不能大事化小,接受經營者的降級處理,尤其是構成刑事責任的,更不能姑息待之,直接協商和解了事。
二、當遇到商品質量問題時,如商店推卸責任,認為是生產廠家的過失,要求消費者直接找廠家交涉時,消費者不要讓商店和廠家當作“皮球”踢來踢去。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消費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于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顯而易見,消費者索賠的主要對象是銷售者即經營者。而且我國法律將向銷售者還是生產者要求賠償的選擇權,明確地付予了消費者。
三、當消費者因質量和服務問題與商店交涉、協商,切不可為店堂內的規則所約束,尤其是一些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這就使經營者在與消費者協商解決爭議時,自行制訂的一些不合理、不平等的服務規定趨于無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以租代售
2021-03-22股權變更協議
2020-11-30學生入學后是否監護權轉移到學校
2020-11-26下設子公司是否屬于公司分立
2020-12-05解除留置條件是什么
2021-01-16抵押物滅失怎么辦
2020-11-13滴滴拒絕接受監督的危害處罰是怎么樣的
2021-02-102020年山東省各市消費者投訴協會電話及聯系地址是什么
2021-01-14宅基地贈與合同范本怎么寫
2021-03-10交通事故鑒定書
2021-01-03民事案調解不成怎么辦
2020-11-08判決離婚的法定前提有哪些
2021-03-09按揭批不下來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25再婚者可否繼承前妻的遺產
2020-12-16離婚時房產證未辦如何分割房產
2021-01-08勞動合同變更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2間隔多久才算勞動關系中斷
2020-11-14企業污水污染魚塘該賠償嗎
2021-03-12意外傷害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3-02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義務有哪些
2020-11-25